(四)大力开展农商对接活动。商业和农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商贸流通企业上山下乡,考察专业化、产业化、特色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农商购销对接平台,支持商品配送、连锁经营企业在农村建立直供采购基地和农产品配送中心。开展网上农商对接,利用信息化营销手段扩大农产品流通规模。支持农村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开发农村商务信息网络,改善计算机软硬件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应用商务信息网络的能力。
(五)着力培育品牌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以及仓储、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积极利用亚行、世行贷款项目资金。3年内重点培育100个跨区域流通的品牌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力争达到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品牌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支持县乡农贸市场对经营设施、经营环境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经营服务功能。商业与农业部门密切配合,依托品牌市场,举办特色化、专业化、区域化农产品展销活动,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
(六)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基地)实现产销对接,推广鲜活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加大对鲜活农产品现代流通设施改造建设的投入,重点支持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冷链系统、快速检测系统、信息服务系统、采购配送中心等项目。在农产品产销环节推广应用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时点销售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
(七)建设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支持5家5000吨以上的大中型冷库设施改造,鼓励大中型畜禽屠宰企业配备冷藏专用设备设施;支持科研院所、商贸流通企业开展农产品低温冷藏及保鲜技术的创新研究和推广应用,在流通领域构建食用农产品、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完整的保鲜增值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八)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重点培育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加强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承载企业改造农资商品配送中心,扩大农资统一配送比重。引导和鼓励农资流通企业为农民提供测土施肥技术、农机具租赁、散装水泥配送等多样化服务。
(九)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积极开展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精心组织,强化监管,改善服务,确保质量。各地要及时兑付补贴资金,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广泛开展家电下乡信贷消费,金融部门要探索开办针对农民的消费信贷项目,增加有利于扩大农民消费的金融产品,确保农民小额贷款需求。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