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整体转化奥运志愿服务队伍。总体保留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队伍。按照项目留人、机制留人和感情留人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别、有重点地做好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近百万社会志愿者的保留转化工作。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各类场馆,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的志愿服务队伍转化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依托“志愿北京”信息平台,整理各类奥运志愿者的信息资料,制作发放志愿者卡,实现对志愿者个体的有效服务和规范管理,为推动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发动、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创造条件。
(十四)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充分挖掘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来源广泛、数量充足、贴近需求的通用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体制优势、专业特长,整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围绕国际交流、语言服务、科技推广、文化宣传、心理咨询、禁毒普法、教育矫治、帮教安置、社会救助、权益维护、医疗救护、健康促进、计划生育、就业指导等不同领域,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志愿者队伍。依托共青团组织,发挥其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充满热情、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志愿者队伍。
认真总结广大机关干部和共产党员参加“平安奥运”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和引导机关干部和共产党员率先垂范,积极加入各类志愿者队伍,以实际行动支持首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巩固发展多年来形成的青年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精神文明志愿者、治安志愿者、科普志愿者、扶残助残志愿者、老年志愿者、家庭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等各类志愿者队伍建设经验,着力培育树立先进典型,打造优秀品牌,推动志愿者工作健康发展。
(十五)注重志愿服务骨干的培养和使用。长期参加志愿服务的管理型志愿者和专业型志愿者骨干,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要选拔具备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相应时间和精力的志愿者,承担组织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要动员一批具有一技之长的市民和热心公益事业的专业人士发挥专长,参与志愿服务或志愿者培训工作,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实际效果。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互促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改善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拓展服务的工作格局。对有从事社会工作职业意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优秀志愿者,在其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并经过登记后,优先录用为职业社会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