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敷设的输油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为前款规定距离的2倍。
第二百二十一条 地下埋设的输油管道与其他管道同沟敷设,并采用联合阴极保护的,管道之间的距离应当根据施工和维修的需要确定,最小净距离不小于0.5米。
第二百二十二条 输油管道不得在铁路车站及货场内穿越铁路。对于穿越站外区间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应当加装套管保护,穿越快速路以及其他城镇主要道路的,可以加装套管保护,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输油管道穿越铁路路堤的,套管超出路堤坡脚的长度不小于3米;穿越铁路路堑的,套管超出路堑顶长度不小于5米,并不得影响铁路排水设施。
(二)输油管道穿越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城镇其他主要道路的,套管端部距道路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米。
第二百二十三条 输油管道沿线应当设置里程桩、转角桩、阴极保护测试桩和警示牌等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六章 城市供热工程
第二百二十四条 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以及已建成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区域,不得新建、改建、扩建永久性燃煤锅炉房。
第二百二十五条 允许建设锅炉房的区域,其选址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靠近热负荷集中的地区。
(二)便于引出管道,室外管道布置技术合理。
(三)便于燃料贮运和灰渣排除,人流和煤、灰车流分开。
(四)有利于自然通风、采光,减少烟尘和有害气体对居住地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影响。
(五)全年运行的,应当选择居住区和主要环境保护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季节性运行的,应当选择季节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六)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
第二百二十六条 燃煤锅炉房的用地面积指标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锅炉房总容量
| 用地面积 (ha)
|
蒸汽锅炉(t/h)
| 热水锅炉(MW)
|
<80
| <56
| <1
|
80~140
| 56~116
| 1~1.8
|
140~300
| 116~232
| 1.8~3.5
|
--
| 232~464
| 3.5~6.0
|
--
| ≥464
| ≥4.0
|
第二百二十七条 燃气锅炉房的用地面积指标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锅炉房总容量(MW)
| 用地面积(m2)
| 锅炉房总容量(MW)
| 用地面积(m2)
|
<21
| <1800
| 56~116
| 2500~4000
|
21~56
| 1800~2500
| >116
| 4000~5000
|
第二百二十八条 中继泵站不得在环状运行的管段上设置。中继泵站用地指标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供热建筑面积(万m2)
| <50
| 50~100
| 100~300
| 300~500
| 500~800
| 800~1300
|
占地面积(m2)
| <500
| 700
| 1000
| 1500
| 2000
| 2500
|
注:上述面积中不包括储水罐面积。如中继泵站需要设置储水罐,可以适当增加占地面积。
|
第二百二十九条 热力站用地面积一般为100至200平方米,应与其他建筑物结合设置,重要地区应采用箱式换热站。
第二百三十条 城市供热应当明确各供热系统的服务范围。同一区域热源不得重复设置,不同供热系统的供热管网不得重复敷设。
第二百三十一条 城市热力网布置,应当根据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结合热负荷分布、热源位置,与各类管道、建筑物、构筑物和园林绿地的关系等确定。
第二百三十二条 热力网管道的位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选线应当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高地下水位区等不利地段;
(二)穿越厂区的,应当敷设在易于检修和维护的位置。
第二百三十三条 城市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热力管道一般应当采用地下敷设方式,特殊情况可以采用地上架设方式。地上架设的,可以与其他管道架设在同一管架上,但应当便于检修,并不得架设在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工厂区的热力管道可以采用地上架设方式。
第二百三十四条 热力管道可以与自来水、压力排水和重油管道、10kV以下的电力电缆、通信线路在综合管沟内共同敷设,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热力管道应当高于自来水管道和重油管道;
(二)自来水管道应当加装绝热层和防水层保护。
第二百三十五条 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新城范围内供热管道穿越河流的,应当采用河底穿越方式。
供热管道采用河底穿越方式的,管顶至河床的覆土厚度,应当根据水流冲刷条件以及规划河床确定。不通航河道不小于0.5米;通航河道不小于1米。
第二百三十六条 热力管道与河流、公路、铁路或者地下铁路一般应当垂直交叉。特殊情况下,与铁路或者地下铁路交叉不小于60度;与河流、公路交叉不小于45度。
第二百三十七条 热力管道穿越铁路的,应当加装套管保护。套管端部距路堤坡脚外距离不小于3米。
热力管直径大于或者等于500毫米的,一般应当单管分别加装套管保护,套管之间的净距离不小于1米;直径小于500毫米的,可以两管共同加装套管保护,两管之间的净距离不小于300毫米。
第二百三十八条 热力干管引出支管的,一般应当在支管上设固定墩。
第二十七章 管线综合
第二百三十九条 市政管线工程设施应当满足防火、防爆、防洪和抗震等安全设防要求。
市政管线工程设施一般不得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塌陷等不良地质地区,洪水淹没、内涝低洼地区,以及严重危及管道安全的地震区设置;确需设置的,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规范要求采取保护措施。
市政管线工程设施的防洪、排涝等级,不得低于所在地区设防的相应等级。
第二百四十条 编制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管线。已经达到使用年限,或者管径、管材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工程管线,应当报废,由产权单位拆除。
第二百四十一条 道路两侧的用户的管线不得在其用地界线外设置。
第二百四十二条 预埋横过道路的管道的甩口位置应当预留至道路红线以外。
第二百四十三条 下列地区设置市政管线,一般应当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
(一)竣工10年内的新建快速路;
(二)竣工5年内的新建、扩建、改建城市道路,或者竣工3年内的大修城市道路;
(三)市中心交通繁忙的道路交叉口,以及商业网点集中的路段。
第二百四十四条 各类市政管线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设置:
(一)维修次数少或者接户支管少的,靠近道路中心线;维修次数多或者接户支管多的,远离道路中心线。
(二)电力电缆、给水配水管线、中水配水管线、燃气低压管线一般应当设置在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下。
(三)电信管孔、热力管线、给水输水管线、中水输水管线、燃气中压管线、电力排管、雨水管线、污水管线一般应当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者机动车道下。
第二百四十五条 各类市政管线从道路红线向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一般为:电力电缆或者电力沟槽、给水配水管线、中水配水管线、燃气低压管线、电信管孔、燃气中压管线、热力管线、电力排管、给水输水管线、中水输水管线、污水管线、雨水管线。
第二百四十六条 各类市政管线应当沿道路、公路、铁路、河渠中心线平行敷设或者架设。没有条件平行敷设或者架设的,可以根据现状情况和既有管线位置、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因素设置。
第二百四十七条 道路宽度小于30米的,各类市政管线应当单排布置。道路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0米的,可以双排布置电力电缆、给水配水、燃气低压管线;道路宽度大于或者等于40米的,还可以双排布置通信管线、排水管线,其他市政管线应当单排布置。
第二百四十八条 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同类市政管线应当同槽敷设。
第二百四十九条 敷设各类市政管线间最小水平净距离,一般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管线名称
管线名称
| 给水管线
| 中水管线
| 排水管线
| 燃气管线
| 热力管线
| 电力管线
| 通信管线
|
d≤ 200mm
| d>200mm
| 低压
| 中压
| 次高压
| 直
埋
| 管
沟
| 直
埋
| 排
管
| 直
埋
| 管
道
|
A
| B
| A
| B
|
给水管线
| d≤200mm
|
| 0.5
| 1.0
| 0.5
| 1.0
| 1.5
| 1.5
| 0.5
| 0.5
|
d>200mm
| 0.5
| 1.5
| 1.0
|
中水管线
| 0.5
| 0.5
|
| 0.5
| 0.5
| 1.0
| 1.5
| 1.5
| 0.5
| 1.0
|
排水管线
| 1.0
| 1.5
| 0.5
|
| 1.0
| 1.2
| 1.5
| 2.0
| 1.5
| 0.5
| 1.0
|
燃气管线
| 低压
| 0.5
| 0.5
| 1.0
| DN≤300mm 0.4
DN>300mm 0.5
| 1.0
| 0.5
| 0.5
| 1.0
|
中压
| A
| 1.2
| 1.0
| 1.5
|
B
|
次高压
| A
| 1.0
| 1.0
| 1.5
| 1.5
| 2.0
| 1.0
| 1.0
|
B
| 1.5
| 1.5
| 2.0
| 2.0
| 4.0
| 1.5
| 1.5
|
热力管线
| 直埋
| 1.5
| 1.5
| 1.5
| 1.0
| 1.0
| 1.5
| 2.0
|
| 2.0
| 1.0
|
管沟
| 1.5
| 2.0
| 4.0
|
电力管线
| 直埋
| 0.5
| 0.5
| 0.5
| 0.5
| 1.0
| 1.5
| 2.0
|
| 35kV以下0.5
|
-
|
|
排管
| 35kV以下2.0
| -
|
|
通信管线
| 直埋
| 0.5
| 1.0
| 1.0
| 1.0
| 0.5
| 1.0
| 1.5
| 1.0
| 35kV以下0.5
| 35kV以下2.0
| 0.5
|
管道
| 1.0
| -
| -
|
注:距离单位为米。
|
第二百五十条 敷设各类市政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最小水平净距离,一般应当符合下表规定:
建、构筑物
管线名称
| 建筑物
基础
| 地上杆柱
| 铁路
(堤坡角)
| 城市道路
侧石边缘
| 公路
边缘
| 围墙或
者篱笆
| 河道
|
通信照明 以及<10kV
| 高压铁塔基础边
|
≤35kV
| >35kV
|
给水 管线
| d≤200mm
| 1.0
| 0.5
| 3.0
| 5.0
| 1.5
|
| 1.0
| 6
|
d>200mm
| 3.0
|
中水 管线
| d≤200mm
| 1.0
| 0.5
| 3.0
| 5.0
| 1.5
|
| 1.0
| 6
|
d>200mm
| 3.0
|
排水管线
| 2.5
| 0.5
| 1.5
| 5.0
| 1.5
| 1.0
|
| 6
|
燃气管线
| 低压
| 0.7
| 1.0
| 1.0
| 5.0
| 5.0
|
| 1.5
| 1.0
| 6
|
中压
| 1.5
| 5.0
|
| 1.5
| 1.0
|
|
次高压
| 6.5
| 5.0
|
| 1.5
| 1.0
|
|
热力管
| 2.5
| 1.0
| 2.0
| 3.0
| 1.0
| 1.5
|
| 1.0
|
|
电力电缆
| 0.5
| 0.6
| 3.0
| 1.5
| 1.0
| 0.5
|
|
电力排管
| 0.5
| 1.0
| 3.0
| 1.5
| 1.0
| 0.5
|
|
电力沟槽
| 0.5
| 1.0
| 3.0
| 1.5
| 1.0
| 0.5
|
|
电信电缆
| 1.0
| 0.5
| 0.6
| 2.0
| 1.5
| 1.0
|
|
|
电信管道
| 1.0
| 1.0
| 1.0
| 2.0
| 1.5
| 1.0
|
|
|
地上杆柱
| 通信照明
| 2.0
|
|
| 地面杆高的4/3倍
|
|
|
|
|
高压塔基础边
| ≤35kV
| 3.0
|
|
| 最高杆
(塔)高
| 最高杆(塔)高
| 最高杆(塔)高
|
| 最高杆
(塔)高
|
>35kV
| 5.0
|
|
| 最高杆(塔)高加3m
| 最高杆(塔)高
| 最高杆(塔)高
|
| 最高杆
(塔)高
|
注:距离单位为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