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实施七大工程促进农民增收规划纲要(2008-2012年)的通知


  附件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规划(2008-2012年)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为了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特制订本规划。

  一、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效。

  1. 劳务输出规模扩大。2007年,全省劳务输出504万人,其中出省务工333万人,劳务收入251亿,农民人均劳务性收入103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1%。

  2. 劳务输出网络基本建立。我省加入了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北劳务协作网,在省外设立了140个劳务办事机构,形成了城乡结合、内外互联的劳务输出网络。

  3. 技能培训工作加强。积极实施各项劳动力培训工程,2007年全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74万人。经过多年努力,培育了“蓝田厨师”、“宝鸡技工”、“咸阳足疗”、“秦巴茶艺”等劳务品牌。

  (二)面临形势。

  1. 有利条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西部强省建设,为我省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为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奠定了基础;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为发展劳务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2. 不利因素。我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女性比例较高,加之受身体、技能、家庭等影响,外出务工困难较多;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转移就业稳定性不高;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难,进城农民工住房、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原则。

  1. 公平对待,强化服务。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农民工与城镇劳动者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民工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2. 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在抓好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3.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抓紧解决当前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又要从实际出发,依靠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解决深层次问题,形成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和机制。

  4.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经济发展较慢、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的地区,突出抓好异地转移工作;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地区,以就地转移为主。

  5. 区别对待,分类保障。对具备相应条件,已经市民化并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在自愿前提下转为城市居民,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对以务农为主、务工为辅和处于流动就业状态的农民工,建立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规模达到6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00亿元。全省培训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达到100万人次。

  三、重点任务和项目

  (一)推进劳务产业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1. 扩大就近就地转移规模。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财政、金融、税收等部门创造条件,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 做好异地输出转移。继续做好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的劳务输入,逐渐向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拓展。西安、宝鸡等省内大城市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为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创业创造条件。

  3. 支持农民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结合地方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农民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加快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建筑劳务型等企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对农民工创业与城镇下岗职工创业同等对待。

  (二)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1. 加强职业培训机构建设。按照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原则,加大实训示范基地和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形成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到2012年,全省建设20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个高技能人才鉴定基地和100个农民培训基地,全省技工院校达到200所。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改进职业培训方法,规范职业培训行为,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更便捷的培训机会。

  2. 大规模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动员社会各种培训资源,采取多种运行方式,综合运用农民工培训补贴、阳光工程补贴、“扶贫雨露计划”政策,全面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依托各类技工学校,做好以农村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直接转移到城镇就业。从2009年开始,各级财政每年筹措5600万元,帮助1万名农村新增贫困劳动力免费到技校学习,到2012年帮助4万名农村劳动力完成二年中级工培训并实现转移就业。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实施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创业条件、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农村劳动者实施创业培训,有关部门积极提供创业指导,落实创业培训补助、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促其成功创业。

  (三)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2009年3月底前,所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建筑、矿山和石化等高风险行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到2012年,凡在我省注册的各类企业,只要存在用工关系,就必须参加工伤保险并为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将农民工及其子女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积极探讨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有形市场上移、无形市场全覆盖”要求,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完善金保工程网络体系,加快劳动力数据库建设,实现就业服务自动化、网络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创业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指导,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每年对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各级政府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力量,为发展劳务经济创造条件。

  (二)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逐年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投入,逐年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额度,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四免一补”(免培训费、职业介绍费、技能鉴定费和单程交通费,并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扶持政策。继续开展劳务输出示范县创建工作,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强化政策扶持。把本地创业农村劳动者纳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各市、县、区担保机构要积极利用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探索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加强驻外劳务机构建设,为扩大劳务输出做好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在县域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

  附表:
  2008-2012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任务表

  单位:万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人数 创经济收入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人数 创经济收入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人数 创经济收入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人数 创经济收入 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人数 创经济收入
合计 530270560290590310620330650350
西安市 53285630593262356535
宝鸡市 7842834589.648.795.251.599.854.3
咸阳市 794386.246.590.749.99652.710156.5
渭南市 75407941.783.643.789.245.69652.5
铜川市 73.57.33.77.647.94.18.24.4
杨凌示范区 10.51.20.61.50.71.70.821.3
延安市 18920.31022.5112411.82713
榆林市 54275630573160346135
汉中市 60306332673469367137
安康市 55275728593061316331
商洛市 50205122.552.5255427.55630


  附件11:
县域工业化工程规划(2008-2012年)
(省中小企业促进局)

  为了进一步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县域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县域工业企业4.8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98户。全省83个县域经济体实现工业增加值1455.1亿元,占县域生产总值的5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86万人。

  (二)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7年,全省县域中小企业三次产业比例为1.72∶61.52∶36.76,形成了以二产为主、三产加快发展的格局。机械加工与设备制造、食品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在县域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工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7年,全省现有县域工业园区187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0亿元,引进项目3020个,建成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79个。2007年,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78.2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32.96%;实现工业增加值623.5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的30.41%。

  (四)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小企业发展加快。2007年,全省县域家庭工业达到14.7万户,实现营业收入648 亿元。为大工业配套的企业发展到1.9万个,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五)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2007年,全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11万个,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占县域工业营业收入的23.4%,为农民支付农产品收购款145亿元,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省县域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县域工业总量偏小,工业整体水平不高;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总体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县域工业分布零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健全完善县域市场经济调节机制,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建设县域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年均增长17.1%;县域工业企业数量6万户,每年新增2000多户;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0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力争达到300户;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县域GDP的比重达到65%左右,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左右。

  三、发展重点

  (一)发展配套型县域工业企业。根据我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培育配套能力强、产品特色明显的县域工业企业。装备制造领域围绕大型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支持县域承接省内外配套企业转移,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配套生产工业企业。能源化工、冶金、建材领域结合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一批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环保型企业。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粮、油、果、畜、菜、茶、药加工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发展农技推广、包装储运、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农业产业化配套服务企业,形成服务促生产、配套促加工的格局。到2012年,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达到30%以上。

  (三)积极发展科技型县域中小企业。发挥我省科技、教育、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学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孵化功能,加快科研成果在县域落地转化。依托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小巨人”型科技企业。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运输、商业、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健身等领域,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发展文化、物流、旅游、房地产、信息、创意、会展、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引导企业参与可经营性金融、教育、卫生、体育、影视、传媒等行业。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化技术改造县域服务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

  四、重大项目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优先发展与农业生产影响大、对农民增收关联度高的农产品加工业,并从粮食加工、肉蛋奶制品及饲料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及茶叶加工等行业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作为示范项目,扶持其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企业和农民双赢。

  (二)实施百千万成长行动计划。省上每年筛选100户规模以上企业,用地上优先保证,资金上重点扶持,培植县域工业经济的骨干力量。重点支持1000户高成长性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快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建立技术中心、研发机构,实施一批核心技术项目和技改项目。抓好对万名创业者的培训,加大小额贷款支持力度,促进万户小企业加快成长。

  (三)推动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建设100个中小企业远程创业辅导站,培训创业知识,传授创业技能,开展创业辅导。建设100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强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扶持创办小企业,鼓励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

  (四)规范工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力量抓好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准确定位园区发展方向和路径,把特色园区做大做强,把产业集群做专做精。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为企业入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到2012年,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

  (五)开展信用担保行动计划。完善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依托省级信用再担保公司,加快建设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到2012年,全省信用担保机构达到200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超过亿元的达到30家。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升担保能力。在中、省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基础上,推动市、县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六)扩大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联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陕投资兴业。改善投资环境,提升招商质量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力争中小企业每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七)加强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围绕技术创新,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力争用五年时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建50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00个企业建立实验室等技术组织。每年从高校和科研院所筛选20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与县域中小企业对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筹建中小企业科技项目交易平台,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来源保障机制。

  (八)推广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完善中小企业综合信息的组织、筛选、管理和发布机制,及时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联合金融机构,建立中小企业“金融超市”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和需求对接。健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全面推进“信息入企”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政府要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规划实施。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落实扶持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合力。各级领导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研究解决县域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县域工业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夯实县级政府发展县域工业的责任。

  (二)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县域工业投融资体制。各级财政要加大县域工业投入,主要用于园区建设、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等方面。要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县域工业项目。积极推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加强投资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发展产业基金。

  (三)改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转变职能,推进服务理念、内容、方式和手段的全面创新,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和业务办理限时制,完善公开、便民、高效的服务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体系与机制,切实维护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

  附表:
  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工程目标任务表

  单位:亿元、户
年份 发展指标 全省 西安 铜川 宝鸡 咸阳 渭南 汉中 安康 商洛 延安 榆林
2007工业增加值 1455.198.892.04114.27125.17139.1970.8327.117.79400.84458.98
工业企业数 48000181197945829944344773584176417907151485
支付农民工资 26897.2633.626.425.220.813.210.87.827
2008工业增加值 17051162.4134147163833221470536.6
工业企业数 50200189498306096987646823748184518727481554
支付农民工资 3201167403230251612933
2009工业增加值 19951363157172191973724550628
工业企业数 525001981886963771033148983921193019587821616
支付农民工资 37513684737352918151139
2010工业增加值 23351593.31832002231134329641740.7
工业企业数 549002065690566451076551044086201120418151872
支付农民工资 440160105543413422181344
2011工业增加值 27351863.82152352621335133754862.2
工业企业数 574002166795369951133253724301211721488581657
支付农民工资 520189126551494026211552
2012工业增加值 32002174.52512753061566039882949.5
工业企业数 600002264999372861180455964480220522388941855
支付农民工资 61522313.87761584830251861.2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