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0万亩茶园面积分品种规划表
单位:万亩 |
指标 | 合计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无性良种茶园面积 | 2012年合计 | 30 | 15 | 13 | 2 |
已有 | 4.7 | 0.2 | 4.4 | 0.1 |
2008年规划 | 3 | 2 | 0.6 | 0.4 |
2009年规划 | 6 | 3.6 | 2 | 0.4 |
2010年规划 | 5.5 | 3.1 | 2 | 0.4 |
2011年规划 | 5.5 | 3.1 | 2 | 0.4 |
2012年规划 | 5.3 | 3 | 2 | 0.3 |
无公害、绿色认证茶园面积 | 2012年合计 | 100 | 40 | 35 | 25 |
已有 | 13.9 | 2.8 | 6.9 | 4.2 |
2008年规划 | 14.1 | 5.2 | 4.1 | 4.8 |
2009年规划 | 18 | 8 | 6 | 4 |
2010年规划 | 18 | 8 | 6 | 4 |
2011年规划 | 18 | 8 | 6 | 4 |
2012年规划 | 18 | 8 | 6 | 4 |
有机认证茶园面积 | 2012年合计 | 10 | 6 | 3 | 1 |
已有 | 4.7 | 4.2 | 0.5 | |
2008年规划 | 0.9 | 0.2 | 0.5 | 0.2 |
2009年规划 | 1.1 | 0.4 | 0.5 | 0.2 |
2010年规划 | 1.1 | 0.4 | 0.5 | 0.2 |
2011年规划 | 1.1 | 0.4 | 0.5 | 0.2 |
2012年规划 | 1.1 | 0.4 | 0.5 | 0.2 |
附件7:
蚕桑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商务厅)
蚕桑产业是我省区域特色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的机遇,尽快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有效增加蚕农收入,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1. 蚕茧生产稳步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省桑园面积12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80万亩,优良桑树品种普及率达90%以上。蚕品种完成了第四次更新换代,年蚕种生产能力80万张。2007年全省从事养蚕业的农户32.5万户,鲜茧产量2.65万吨,蚕农户均收入1504元。
2. 缫丝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进展。全省14户缫丝企业中,除1户外全部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拥有缫丝生产能力42840绪,其中新型自动缫丝设备占到94.3%,2007年生产白厂丝2100吨,创历史最好水平,且平均等级达到3A级以上。
3. 科技推广成效明显。到2007年,小蚕共育率达30%,推广省力化蚕台5万套,方格簇普及率达35%,养蚕大棚和专用蚕室等设施养蚕技术在部分县(区)推广,使蚕茧上车率和鲜茧茧层率明显提高。
4. 蚕茧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鲜茧收购管理体制初步规范,蚕茧市场价格机制基本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基本建立。
(二)面临形势。
1. 有利条件。
(1)区域优势明显。我省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好。通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蚕桑生产成为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科研技术优势突出。省蚕桑丝绸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实力在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全省蚕桑技术推广网络基本形成,拥有4000多名蚕桑专业技术人才。
(3)宜桑土地资源丰富。我省有大量坡耕地适宜栽桑,特别是陕北地区建立的坡地垄槽灌桑、隔坡反坡梯田桑园、地埂桑及条墩桑生产取得了成功经验,为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基础。
2. 不利因素。
(1)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户均养蚕2.3张,经营规模小,年产茧超过2000吨的县(区)仅有5个。
(2)发展基础薄弱。蚕种场普遍生产设施条件差,缺乏专业化原种场。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不健全。
(3)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茧丝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装备水平低,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和研发能力弱。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发展陕南、积极开发陕北、适度发展关中的基本思路,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依靠科技创新,稳步发展蚕桑生产,改造优化茧丝加工业,有序开发茧丝绸产品,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茧丝绸行业贸工农协调发展,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确定蚕桑产业发展方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整合,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2. 坚持政府推动原则。在政府统筹规划、有序推动下,加强示范引导和宏观调控,为蚕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 坚持企业主体原则。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机制,促进蚕农收入稳步增长。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其中投产桑园达到107万亩,年发种150万张,年产优质蚕茧5万吨,蚕农综合收入达到10.5亿元,比2007年增加5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超过3000元,比2007年翻一番。
三、基本任务与产业布局
(一)基本任务。
1. 建设蚕桑生产基地。在适宜区域建设25个优质蚕桑基地,培育年产茧3000吨以上基地县5个、年产茧2000吨以上基地县10个,形成适度规模的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基地县新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小蚕共育率70%以上,方格簇推广率80%以上。
2. 建立完善蚕种繁育体系。扶持建立专业原种场,重点对安康市蚕种场、汉中市桑蚕制种场、石泉县蚕种场、省农科院蚕种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到2012年,优良蚕种推广率100%。
3. 建立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依托各级蚕桑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为蚕桑生产安全和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4. 加快加工环节技术改造。全面推行仪器科学评茧,普及节能高效环保的蚕茧烘干设备,淘汰落后的缫丝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完善生产质量检测控制体系,有序发展丝绸深加工。到2012年,烘茧设备全部改为环保节能型,立缫机全部改为自动缫丝机,白厂丝产量达到5000吨,比2007年增长138%。
5. 开展综合开发利用。利用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开发保健食(用)品,开展桑园间作套种、养殖畜禽等,实现综合经营和循环利用,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与蚕农收入。
6. 建立蚕桑科研推广基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一个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集蚕桑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蚕桑科研推广中心。
(二)产业布局。按照自然资源条件、蚕桑产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安康为蚕桑产业优势发展区域,汉中、商洛及宝鸡部分县(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榆林、延安为适度发展区域。建设汉滨、旬阳、紫阳、石泉、平利、岚皋、汉阴、白河、汉台、勉县、城固、略阳、南郑、宁强、镇巴、镇安、洛南、商南、陈仓、千阳、子长、绥德、子洲、吴堡、清涧25个优质蚕桑基地县(区)。
四、保障措施
(一)继续实行“东桑西移”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促进蚕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用好省上的专项资金,支持蚕桑生产基地的新建和中低产桑园改造、已建基地的巩固提高和灾后恢复重建;支持蚕桑品种改良、种养技术与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的建立;支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升级,培育企业品牌,建立营销网络;支持有助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研究与专业蚕技人员培训等。
(二)逐步建立蚕种补贴制度,综合运用相关政策资金。研究建立财政对桑蚕杂交种、原种的良种补贴制度,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综合运用退耕还林、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以工代赈等扶持政策,整合相关项目资金,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三)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蚕农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对蚕茧生产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蚕茧收购、技术改造、品牌建设、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蚕桑产业化水平。
(四)加强蚕技队伍建设,加快新技术推广。加强基层蚕桑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蚕技队伍素质;健全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配套完善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提升技术服务水平。
附表:
陕西省2008-2012年蚕桑产业发展规划表
| 全省 | 安康 | 汉中 | 商洛 | 宝鸡 | 延安 | 榆林 |
2007年 | 投产桑园 | 80 | 59 | 12 | 3 | 5 | 0.2 | 1 |
养蚕张数 | 75 | 57 | 10.5 | 2.4 | 4.3 | 0.1 | 0.7 |
蚕茧产量 | 26535 | 19849 | 4105 | 719 | 1519 | 35 | 308 |
养蚕收入 | 48876 | 36562 | 7561 | 1324 | 2798 | 64 | 567 |
2008年 | 投产桑园 | 82 | 61 | 12 | 3 | 5 | 0.2 | 1 |
养蚕张数 | 76 | 57 | 11.4 | 2.3 | 4.5 | 0.1 | 0.7 |
蚕茧产量 | 26600 | 19950 | 3990 | 805 | 1575 | 35 | 245 |
养蚕收入 | 47880 | 35910 | 7182 | 1449 | 2835 | 63 | 441 |
2009年 | 投产桑园 | 85 | 64 | 12 | 3 | 5 | 0.2 | 1 |
养蚕张数 | 85 | 63.5 | 13 | 2.5 | 5 | 0.2 | 0.8 |
蚕茧产量 | 29750 | 22225 | 4550 | 875 | 1750 | 70 | 280 |
养蚕收入 | 59500 | 44450 | 9100 | 1750 | 3500 | 140 | 560 |
2010年 | 投产桑园 | 90 | 67 | 13 | 4 | 5 | 0.2 | 1 |
养蚕张数 | 100 | 75 | 15 | 3 | 6 | 0.2 | 1 |
蚕茧产量 | 35070 | 26250 | 5250 | 1050 | 2100 | 70 | 350 |
养蚕收入 | 70140 | 52500 | 10500 | 2100 | 4200 | 140 | 700 |
2011年 | 投产桑园 | 100 | 71 | 17 | 5 | 5 | 0.2 | 2 |
养蚕张数 | 120 | 90 | 18 | 3.6 | 7.2 | 0.2 | 1.2 |
蚕茧产量 | 42070 | 31500 | 6300 | 1260 | 2520 | 70 | 420 |
养蚕收入 | 84140 | 63000 | 12600 | 2520 | 5040 | 140 | 840 |
2012年 | 投产桑园 | 107 | 74 | 18 | 6 | 5 | 1 | 3 |
养蚕张数 | 150 | 105 | 25.5 | 8 | 7.5 | 0.6 | 3.4 |
蚕茧产量 | 52500 | 36750 | 8925 | 2800 | 2625 | 210 | 1190 |
养蚕收入 | 105000 | 73500 | 17850 | 5600 | 5250 | 420 | 2380 |
备注:2007年茧价18.42元/公斤;2008年茧价预计18元/公斤;2009-2012年茧价按20元/公斤计算;张产茧按35公斤计算。
附件8:
水产养殖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水利厅)
为了进一步推动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成效。截至2007年底,全省水产养殖面积3.53万公顷,其中池塘1万公顷、湖泊0.66万公顷、水库1.87万公顷,水产苗种总产量8亿尾,水产品总量8.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6亿元,二三产业产值7亿元,渔民家庭人均收入2745元。
(二)面临形势。
1. 有利条件。《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为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指明了方向,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环境的改善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可利用养殖水域面积。
2. 不利因素。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执法管理手段不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为目标,以提高渔民收入为主线,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管理为保障,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开发特种水产养殖,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4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10.4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3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7970元。
三、区域布局
(一)关中地区。以发展休闲渔业为主,改造中低产池塘,完善配套设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加强秦岭北麓地区珍稀水生动物资源保护区建设,保护秦岭细鳞鲑、多鳞铲颌鱼等天然种质资源。
(二)陕南地区。整合养捕资源,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适度发展水库渔业、河道渔业、山区流水养鱼,积极发展稻田生态渔业。建设滤食性鱼类苗种供应体系,采取区域内繁殖、池塘配套方式满足产业发展的苗种需要。保护大鲵等天然种质资源。
(三)陕北地区。积极开发湖泊、水库和宜渔盐碱水域资源,发展鲢、鳙、鲤、鲫、草鱼等养殖。治理水域生态环境,开展人工养殖和天然水域增殖放流工作。
(四)城市及城郊地区。重点发展观赏、垂钓等都市渔业,建立水产品批发市场,完善水产品物流体系。
四、发展重点
(一)扩大水产良种覆盖率。在调整、改造、配套现有水产良种场基础上,积极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建立多品种、多规格良种供应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建设完善15个水产苗种生产基地,年生产苗种1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池塘1000公顷,改良盐碱化土地800公顷,新增商品鱼8000吨。更新改造3000公顷养殖池塘,提高池塘养殖生产能力,年增加商品鱼6000吨。积极推广网箱养殖和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网箱养殖面积达到3.44万平方米,年生产商品鱼310吨;稻田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120公顷,年新增商品鱼784吨。改造1230公顷小水库或库汊养殖设施,年新增商品鱼6270吨。建设山区微流水养鱼池12.2万平方米,年新增商品鱼610吨。
(三)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强4个省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设,建立全省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天然水域实施增殖放流,每年人工放流种苗1400万尾,恢复天然水域初级生产能力,年生产商品鱼525吨。建设原生态、仿生态和工厂化大鲵繁殖繁育基地100个。
(四)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在城郊建设以垂钓、观赏、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培育和发展140个规模较大的休闲渔业基地。
(五)完善水产养殖服务体系。完善配套省市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基础设施,提高水产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域环境监控水平。配套改造水产技术推广站、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和渔政站34个,建设完善水产品质量监测站11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增加水产养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继续落实良种、渔业机械、油料综合直补等补贴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渔民兴办专业经济组织,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
(二)强化制度建设。继续完善水域滩涂养殖确权制度,稳定养殖承包经营权,保障水产养殖户合法权益。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开展无公害基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探索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完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预警、水产品药残监控体系,提高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能力,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强化队伍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渔业健康有序发展。
附表:
1. 陕西省2008-2012年水产养殖规划项目表
项 目 名 称 | 单位 | 合计 | 其 中: |
西安 | 铜川 | 宝鸡 | 咸阳 | 渭南 | 汉中 | 安康 | 商洛 | 延安 | 榆林 |
1.宜渔荒滩荒水综合渔业建设项目 | 公顷 | 1000 | 60 | 20 | 40 | 130 | 150 | 150 | 120 | 20 | 50 | 260 |
2.池塘改造项目 | 公顷 | 3000 | 640 | 30 | 260 | 200 | 750 | 750 | 100 | 100 | 70 | 100 |
3.天然水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项目 | 万尾 | 7000 | 1000 | | 2000 | | | 1000 | 2000 | | | 1000 |
4.小水库及库汊养鱼项目 | 公顷 | 1230 | 300 | | 60 | 50 | | 300 | 300 | | 120 | 100 |
5.网箱养殖项目 | 100m2 | 344 | 20 | | 100 | 34 | | 60 | 100 | 10 | 10 | 10 |
6.稻田工程化生态养殖项目 | 公顷 | 1120 | | | | | | 500 | 400 | 20 | 50 | 150 |
7、微流水养鱼项目 | 100m2 | 1220 | 250 | 100 | 60 | 60 | | 300 | 300 | 150 | | |
8.休闲渔业产业群项目 | 个 | 140 | 40 | 10 | 10 | 10 | 20 | 20 | 10 | 10 | 5 | 5 |
9.大鲵养护项目 | 个 | 100 | 5 | | 5 | | 5 | 60 | 20 | 5 | | |
10.水产种苗项目 | 个 | 15 | 3 | | 2 | 1 | 2 | 3 | 2 | | 1 | 1 |
11.水产技术推广和水生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