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坚持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排查体系和网络,积极构建农村“大调解”格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健全领导干部接访、干部下访、信访问责等制度,形成领导带头、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治乡村”创建活动,为农民提供方便、廉价的法律服务。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完善农村警务网络,探索农村群防群治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严打整治斗争,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打击邪教组织。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1.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毫不松懈地抓好农村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认识到位推动工作到位,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各级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五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综合协调职能。围绕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农村工作的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五市三区班子调整和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改革完善村党组织班子选举制度,大力推行“三推直选”。切实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以拓展服务发展功能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在产业链上、在合作组织中建立党组织,通过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等方式组建联合党组织,在基础较好的中心村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引导党建资源向农村倾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党员干部队伍。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完善市、区(市)两级机关干部到镇村挂职制度。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按照财政支持、党费补助的办法,进一步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确保2010年覆盖全部行政村;大力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力争用3年时间将镇村干部轮训一遍。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创先争优等活动;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提高发展党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