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准确预报预测是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是防灾、减灾、抗灾的重要前提。要按照及时、准确、精细的要求,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资料综合处理平台,加快预报预测的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加密气象预报频次,提高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水平。加强中短期天气预报,提高准确率。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预估工作,重点做好旱涝趋势预测,及时提出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三)以健全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机制为基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防灾减灾是气象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研究,以水旱灾害为重点,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确保准确、快速发布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海损事故及救援、有毒气体泄漏、环境污染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各级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影响评估工作,提高气象灾害评估的客观性,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以强化公共服务为根本,提高综合气象服务能力。气象服务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立业之本。要把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要。要拓宽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气象影视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影视的覆盖面、时效性和节目质量,各新闻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营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以多种形式播发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特别是要及时播发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信息,实现气象信息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农业气象的监测、预报、预测、评估,发挥气象在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保障、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业灾害防御中的作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加强交通气象服务,做好主要交通干线暴雨、大雾天气预报,为交通排堵保畅和安全行车提供实时服务。加强卫生气象服务,做好空气污染指数、气象疾病指数、紫外线强度、身体舒适度等气象健康信息预报预测,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气象指导。加强安全气象服务,做好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的监测预报,为建设平安桂林提供气象支持。加强城市气象服务,开展城市积涝、高温、雷电等灾害的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监测网,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加强水电气象服务,做好水库、水电站流域局部暴雨监测预报,为水库安全度汛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实时气象信息。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