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拓宽粮源渠道。一是继续稳定与东北粮食主产区产销合作,积极组织协调粮食调运,切实抓好2007/2008年度86万吨购销协议履约工作,确保市级储备粮按时入库,保证储粮安全。二是深化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推进粮源基地建设,试行“异地订单收购”合作方式,确保粮源稳定。三是拓展产销合作范围,组织更多有规模、有品牌、有信誉的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进入产销合作平台,采购更多粮源,保障本市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2、继续抓好粮食收购,足量掌握本地粮源。一是进一步完善订单收购工作机制,探索紧密合作的订单收购方式,进一步服务种粮农民,提高订单履约率。二是积极培育和扶持1-2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本市有规模、资信好的粮食经济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开展产业化经营,推进优质品种种植,优质优价收购。
3、优化批发市场功能,稳定吸纳粮源。一是鼓励批发市场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积极引进“大粮商”,稳定吸纳粮源。二是引导市场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通过拓展电子商务,增加杂粮品种,强化市场功能,优化市场结构,发展特色市场。三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努力做到进场交易粮油产品“QS”标识和品牌全上报。
(三)推进实施科技管粮,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1、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推进科技储粮和动态管粮。一是完善地方储备粮轮换机制,做好地方储备粮库存月报工作,促进地方储备粮规范有序轮换。二是继续加强本市地方储备粮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科技储粮。三是继续规范推进市级储备粮“藏粮于企”储备和竞价销售,试点探索市级储备粮竞价采购,确保调控有效。
2、基本完成物流设施建设,促进提高流通效能。一是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中心主要设施年内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充分发挥重要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对粮食市场供应保障作用,使外高桥粮食物流逐步成为本市“北粮南运”及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发挥作用。二是加快本市粮食流通“四散化”进程,进一步完善本市粮食物流设施,改进物流功能,推动粮食进出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提高粮食流通效能,保障粮食顺畅流通、安全储存、稳定供应。
3、坚持科技领先,大力推进产业化发展。一是适应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要求,推进建立以粮食流通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引导和鼓励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粮食加工业,加强品牌建设,注重提高粮油加工增加值和加工转化率。二是组织做好粮食科技周活动,加强主题宣传,提倡科学膳食,推动主食工业化,促进粮食科技发展。
(四)完善流通信息化建设,为有效调控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