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在中上等肥力排灌条件良好的生茬地种植。春播、夏直播覆膜、麦田套种均可,春播适宜密度每亩9000穴左右,夏播每亩11000穴左右,注意防治叶斑病。其它管理同一般大田。成熟后及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6、潍花6号
原代号(名称):潍90-1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18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潍坊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79266/鲁花11号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普通型中熟大花生,生育期131天,主茎高50.1厘米,侧枝长55.3厘米,总分枝数6.8条,单株结果16.3个,单株生产力22.2克,籽仁椭圆形,百果重238.7克,百仁重102.7克,千克果数588.3个,千克仁数1151.9个,出米率73.1%。2000年统一取样测定品质,结果为:粗蛋白含量23.3%,粗脂肪47.9%,油酸/亚油酸比值1.75。
产量表现:在1998-1999年全省大花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21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365.56千克,籽仁266.0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471%和9.39%,均居第二位。2000年生产试验,全省6个点次平均亩产荚果352.11千克,籽仁257.0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0.51%和12.77%,居第二位。
栽培技术要点:春夏播均可,尤适于麦田套种和早茬夏直播,选择中上等肥力的生茬地,进行覆膜栽培更能发挥高产潜力。施肥应轻氮重磷钾。适宜密度:春播1.8万株/亩,夏播2.0万株/亩,单双粒播种均可。生育中后期适时进行化控和防治叶斑病,成熟后及时收获,防止发芽、烂果。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普通型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7、花育25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31号
育种者: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为鲁花14号与花选1号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29天,株型紧凑,疏枝型,抗倒伏性一般,主茎高46.5厘米,侧枝长49厘米,总分枝9条;单株结果15个,单株生产力20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果重239克,百仁重98克,千克果数571个,千克仁数1234个,出米率73.5%。种子休眠性强,抗旱性较强,耐涝性中等,中抗叶斑病。2004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干基):蛋白质25.2%,脂肪48.6%,水分6%,油酸41.8%,亚油酸38.2%,O/L比值1.09。
产量表现:在2004-2005年全省大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亩产荚果319.8千克、籽仁232.5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3%和9.4%;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亩产荚果327.6千克,籽仁240.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10.9%和12.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10000-12000穴,每穴播两粒。注意化控防倒伏。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直播或麦田套种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8、日花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31号。2008年审定。
育种者:日照市东港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系鲁花3号与花选1号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普通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0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主茎高39.4厘米,侧枝长44.1厘米,总分枝10条;单株结果16个,单株生产力20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百果重253.6克,百仁重101.3克,千克果数522个,千克仁数1126个,出米率73.2%。抗旱及耐涝性中等。2005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25.6%,脂肪50.5%,油酸41.2%,亚油酸37.6%,O/L比值1.11。2007年经农业部油料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抗病性鉴定:高抗青枯病,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47.7%,褐斑病病情指数14.3%。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25.4千克、籽仁238.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3.02%和4.43%;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14.64千克、籽仁225.5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3.09%和2.94%。
栽培技术要点:中上肥力沙壤土种植。施足基肥、配方施肥,覆膜种植,亩播8500-9000墩,每墩播2粒。高肥水条件适当化控。中后期防治花生叶斑病2-3次,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9、科花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31号。2008年审定。
育种者:莒南县科源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系徐州68-4变异株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特大果普通型大花生,春播生育期134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主茎高51.8厘米,侧枝长56.1米,总分枝12条;单株结果14个,单株生产力21克,荚果普通型,籽仁长椭圆形,种皮浅红色,百果重290克,百仁重107.3克,千克果数455个,千克仁数1063个,出米率67.9%。抗旱及耐涝性中等。2005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品质分析:蛋白质25.9%,脂肪51.2%,油酸41.7%,亚油酸38.2%,O/L比值1.09。2007年经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鉴定:网斑病病情指数45.1%,褐斑病病情指数20.2%。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花生品种大粒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荚果340.79千克、籽仁231.5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7.9%和1.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333.84千克、籽仁233.5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9.38%和6.58%。
栽培技术要点:适合中等以上肥力的沙壤或壤土地块春播,大垄双行地膜覆盖,亩播6500-7500墩,每墩播2粒。重施有机肥和磷肥,中后期适时防治花生病虫害,搞好叶面追肥,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大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二)小花生品种
10、丰花4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17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以白沙1016与A596杂交一代(F1)种子,经60COγ射线2万伦琴辐射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疏枝早熟珍珠豆型小花生,株型直立,叶色浅绿,结果集中,生育期124天,抗病性及抗旱耐涝性中等。主茎高36.7厘米,侧枝长41.4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4.3个,单株生产力15.9克。品种属中间型,荚果茧形,籽仁桃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浅黄色,百果重175.8克,百仁重71.5克,千克果数799个,千克仁数1592个,出米率73.2%。脂肪含量47.0%、蛋白质26.7%、油酸42.64%、亚油酸38.32%,O/L值为1.1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每亩9000-10000穴,每穴两株。施肥以磷肥为主,辅以氮肥。后期注意防治叶斑病。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小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11、花育20号
审定编号:国审油2002015。2002年审定。
选育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品种来源:8644~6×优早1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于早熟直立“旭日型”出口小花生品种,夏播生育期114天左右。疏枝型,主茎高36.6厘米,侧枝长40.5厘米,总分枝7~9条,结果枝6条左右,单株结果数10.3个,株丛矮且直立,紧凑,节间短,抗倒伏,叶色浓绿,连续开花,开花量大,结实率高,双仁果率一般占95%以上,果柄短,不易落果,荚果普通型,百果重173.8克,百仁重68.6克,出米率73.3%。脂肪含量50.01%;油酸亚油酸比值1.08。对根腐病、黄花叶病毒病、叶斑病的抗性比对照白沙1016高,抗倒性强。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在全国(北方片)夏播出口小花生组品种区试中,平均亩产荚果224.76千克,较对照白沙1016增产15.18%;籽仁164.21千克,籽仁比对照1016增产19.71%。200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58.12千克,籽仁188.63千克,分别较对照增产15.16%和15.29%。
栽培技术要点:1、早播,适时收获,以充分发挥该品种后期绿叶保持时间长、不早衰的特点。2、株型直立,紧凑、分枝少、结果集中,适于密植,夏播每亩11000-12000穴,每穴均播两粒。3、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看苗追肥,确保苗齐苗壮。4、及时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旱排涝。5、及时喷药防治虫害。
全国品审会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该品种适于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辽宁、江苏等小花生产区种植。
12、丰花6号
审定编号: 鲁农审字[2005]036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选育过程: 以(缅甸花生×白沙1016)F1种子经60Coγ射线2万伦琴辐射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早熟直立小花生,生育期129天;株型紧凑,疏枝型,连续开花,主茎高35.5厘米,侧枝长40厘米,总分枝8条;单株结果16个,单株生产力17克,荚果普通型,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淡黄色,百果重180.3克,百仁重76.4克,千克果数753个,千克仁数1632个,出米率74.4%。区域试验田间调查:抗病性一般,抗旱、耐涝性中等。2003年取样经农业部食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测定品质(干基):蛋白质25.48%,脂肪51.7%,水分5.5%,油酸41.71%,亚油酸38.38%,O/L比值1.08。
区域试验: 该品种参加了2002-2003年全省花生小粒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荚果306.36千克、籽仁225.4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1.23%和11.7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荚果253.8千克、籽仁183.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花12号增产11.66%和12.57%。
栽培要点: 种植密度每亩10000-12000穴,每穴播两粒。重施有机肥和磷肥,其它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地区: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播、麦套花生品种推广利用
六、棉花品种
(一)中熟杂交品种
1、鲁棉研15号
原代号(名称):H9513、GKZ10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13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选育过程:以鲁613为母本,55系为父本,育成的棉花一代杂交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9天,株高93.4厘米,植株塔型,叶片浅绿色,中等大小,铃卵圆形,铃重5.6克,衣分41.2%,籽指10.3克,2.5%纤维跨长29.9毫米,比强度21.1厘牛/特克期,麦克隆值4.7,整齐度47%,伸长率6.5%,黄度8.1。抗性鉴定结果: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产量表现:在1997-1998年全省抗虫棉区域试验中,在少治虫情况下(全生育期防治棉铃虫2-3次),两年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为99.1千克和91.8千克,分别比正常防治棉铃虫(整个生育期防治棉铃虫15次左右)对照中棉所19号增产15.0%和12.8%;1999年生产试验,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14.7千克和106.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29号增产12.5%和9.5%。
栽培技术要点:重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钾肥,见花后重施花铃肥。播种期4月20日左右,密度每亩2000-3000株。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防治,三、四代适当防治1-2次,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按1:6分区种植,母本种植密度每亩2000-2400株,父本种植密度每亩3000株,杂交前对父本进行去杂、去劣,拔除不抗虫株和杂株。7月10日至8月20日开的花全部去雄授粉,全株制种。去雄在下午2点后开始,至日落天黑为止。授粉一般在上午8点至11点进行,避免花粉活力降低。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作为春棉品种推广种植。
2、鲁RH-1
原代号(名称):GKZ13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12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牵头的棉花杂优利用协作组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选育过程:以21A为母本,CK-18为父本,育成的棉花一代杂交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生育期129天,株高88.4厘米,植株塔型,叶片深绿色,中等大小,铃卵圆形,铃重5.9克,衣分39.9%,籽指10.6克,2.5%纤维跨长29.4毫米,比强度20.6厘牛/特克斯,麦克隆值4.4,整齐度49.6%,伸长率6%。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产量表现:在1997-1998年全国春棉组抗虫棉区域试验中,山东试点,在少治虫情况下(全生育期防治棉铃虫2-3次),两年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87.0千克和78.2千克,分别比正常防治棉铃虫(整个生育期防治棉铃虫15次左右)对照中棉所19号增产13.8%和12.8%;1999年山东省抗虫棉生产试验,皮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13.5千克和105.4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29号增产11.3%和8.6%。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底肥,增施钾肥。播种期4月20日左右,密度每亩2000-2500株。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防治,三、四代适当防治1-2次,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搞好化调、化控。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按1:10分区种植,母本一般每亩留苗5000株。母本定苗时注意去强留弱,以增加不育率,4-5片真叶后搞好系统化调,以防徒长;在开花前10天,鉴定可育株,全部拔除。7月10日至8月20日每天上午8点以后取父本花给母本全部花授粉。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作为春棉品种推广种植。
3、鲁棉研24号
原代号:鲁H963、GKz25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5004。2005年审定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转Bt基因抗虫棉A38系/多亲本复合杂交转Bt基因抗虫棉选系鲁8166
特征特性: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种,黄河流域棉区作春棉种植生育期136天。植株筒形、较紧凑,株高97.5厘米,茎秆稍软、茸毛少,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皱褶明显,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果枝数12.8台,单株结铃15.6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7克,铃壳薄,吐絮肥畅集中, 籽指10.4克,衣分41.5%,霜前花率93.6%。出苗好,苗齐壮,前期发育快,长势旺而稳健;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1毫米,断裂比强度28.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3,伸长率8.1%,反射率74.9%,黄度7.8,整齐度指数84.1%。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春棉品种区域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34.7千克、97.5千克和91.1千克,分别为对照品种豫棉21号的120.0%、118.5%和123.4%;2004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平均亩产分别为222.5千克、91.5千克和87.5千克,分别为对照品种中棉所41的118.2%、118.4%和120.2%。
栽培技术要点:(1)营养钵育苗3月底至4月初播种,5月上旬移栽;地膜棉4月15日前后播种,注意造墒,力争一播全苗。(2)适当稀植,山东棉区亩密度2200~2600株,黄淮南部棉区亩密度1800株左右。(3)重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见花重施花铃肥,巧施盖顶肥。(4)适时进行化调,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化学防治,重发生年份,可在产卵高峰期化防杀卵,三、四代棉铃虫视发生轻重防治1~2次,及时防治棉蚜、棉红蜘蛛、棉蓟马、盲蝽蟓等非鳞翅目害虫。
适宜范围:该品种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春棉品种,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经审核,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北东部和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和中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黄河流域棉区作春棉品种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4、鲁棉研25号
原代号(名称):鲁8H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29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抗虫品系95-823为母本,以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AR3为父本育成的品种间一代杂交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杂交优势强,茎秆粗壮,整个生育期长势较强,不早衰。生育期132天,比对照新棉33B早熟1天;植株塔形,叶片中等,叶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1个,株高101.9厘米,茎秆茸毛较多,果枝数13.4个,单株结铃19.3个,结铃性强而集中,铃重6.2克,卵圆形,铃大,吐絮畅。霜前衣分41.2%,籽指11.0克,霜前花率93.1%,僵瓣花率1.4%。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植保室抗病、虫性鉴定结果: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两年区试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2.5%纤维跨长30.4mm,整齐度85.3%,比强度29.5cN/tex,伸长率7.0%,马克隆值4.9,反射率74.2%,黄度7.8,纺纱均匀性指数140.7。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1-2002年全省抗虫棉区域试验,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271.03千克、111.46千克,分别比照中棉所29号增产10.3%、23.2%。2004年生产试验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240.16千克、94.58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29号增产6.96%、8.35%。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2500株左右;重施有机肥作底肥,灌足底墒水,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重施花铃肥,施好盖顶肥;盛蕾至花铃期适时适量化控;注意防治蚜虫、棉红蜘蛛、棉叶螨、盲椿象、烟飞虱等非靶标害虫。
杂交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配比以1:5-8为宜,母本田密度以1800-2000株/亩为宜。父本密度3000-3500株/亩。7月10日后至8月15-20日前开的花全部去雄授粉,全株杂交制种。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中熟杂交品种推广种植
(二)中熟常规品种
5、鲁棉研28号
原代号(名称):鲁272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17号。2007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选育过程:为(鲁棉14/石远321)F1与5186、豫棉19、中12、中19、秦远142、鲁8784等混合花粉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早熟品种。出苗一般,前期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较好,叶片中等大小。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33天,株高103厘米,株型塔形,第一果枝节位6.6个,果枝数14.1个,单株结铃16.5个,铃重6.1克,铃圆形,表面较光滑。霜前衣分41.0%,籽指9.8克,霜前花率93.4%,僵瓣花率3.6%。2004、2005两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HVICC):纤维长度29.7mm,比强度28.5cN/tex,马克隆值4.5,整齐度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2.8。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抗病性鉴定: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产量表现:在全省棉花中熟品种区域试验中,2004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3千克、216.9千克、95.9千克和88.8千克,分别比对照DP33B增产8.7%、8.6%、23.0%和24.4%;2005年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4.6千克、241.6千克、103.4千克和98.4千克,分别比对照DP99B增产5.5%、6.0%、17.9%和18.4%。在2006年生产试验中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85.6千克、263.5千克、118.0千克和108.9千克,分别比对照DP99B增产6.2%、6.5%、16.6%和17.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3000株左右。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春棉品种推广利用。
6、鲁棉研21号
原代号(名称):鲁1138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26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石远321选系为母本,泗棉3号转基因抗虫棉选系R55系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中早熟,出苗好,发育进程快,长势旺而稳健,茎秆坚韧粗壮。生育期130天,第一果枝节位7.2个,株高101.4厘米,果枝节位较高,株型较紧凑,叶片中等偏大,叶色深绿,果枝数13.0个,单株结铃16.6个,结铃性强而集中,铃重6.3克,卵圆形、铃大,吐絮畅而集中,衣分41.2%,籽指11.6克,霜前花率94.6%,僵瓣花率2.9%。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植保室抗病、虫性鉴定结果:耐枯萎病,感黄萎病,抗棉铃虫。2000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ICC校准水平):2.5%纤维跨长31.7mm,整齐度49.9%,比强度22.35cN/tex,伸长率6.05%,马克隆值4.75,反射率77.15%,黄度8,环缕纱强135 Ibf,气纱品质1894。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0-2001年全省抗虫棉区域试验,2000年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215.1千克、86.9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29号增产6.4%、10.6%;2001年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280.94千克、116.15千克,分别比对照新棉33B增产6.4%、22.4%。2003年生产试验霜前籽棉、霜前皮棉平均亩产187.26千克、75.98千克,比对照新棉33B增产5.37%、16.61%。
栽培技术要点:每亩适宜密度2200-2800株,该品种前期营养生长旺盛,植株较大,应适当降低密度;重施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重施花铃肥,施好盖顶肥,结合追施花铃肥,揭膜培土防倒伏;盛蕾后注意化控,掌握少量多次,前轻后重的原则;一般年份对棉铃虫不用防治,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严格防治蚜虫、棉叶螨、盲椿象、烟飞虱等害虫。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中熟品种推广种植。
7、鲁棉研22号
原代号(名称):鲁99R08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27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中棉所19号为母本,GK-12初始系A系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出苗势较弱,前期生长发育速度较慢,中、后期生长发育速度较快,长势强;茎秆坚韧,抗倒伏,抗旱性强,叶片功能好,不早衰。生育期132天,株型半紧凑,呈塔形,叶片中等偏小,叶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5个,株高99.4厘米,茎秆茸毛稀;果枝数14.0个,单株结铃17.8个,铃重5.9克,卵圆形,衣分41.7%,籽指10.5克,霜前花率90.2%,僵瓣花率3.2%。山东省农科院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植保室抗病、虫性鉴定结果: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00年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ICC校准水平):2.5%纤维跨长31.3mm,整齐度50.5%,比强度24.7cN/tex,伸长率5.95%,马克隆值4.95,反射率76.1%,黄度8.35,环缕纱强139Ibf,气纱品质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