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表现: 该杂交种在2002-2003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3处试点中20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591.3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0.9%;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一组),平均亩产590.1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6%。
栽培要点: 适宜密度4500株/亩。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母本播种密度4000-4500株/亩,父本播种密度1000株/亩,母本比父本早播3天。
适宜地区: 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利用。
9、登海11号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1005。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
选育过程:DH65232×DH40杂交选育。一代杂交中。
特征特性:株高283厘米,穗位高115厘米,全株叶片数20-21片。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形,穗长18厘米,穗行数16行,单穗平均粒重159.3克,百粒重31.7克。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北京、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蛋白9.65-9.68%,粗脂肪4.49-5.09%,粗淀粉72.0-73.2%,赖氨酸0.32%。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7天,比对照掖单19号长2天。1999-2000年接种鉴定,抗玉米大、小斑病,中抗茎腐病、黑粉病,感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区试田间调查,个别点有纹枯病和穗粒腐病。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夏玉米组区试,其中1999年平均亩产554.5千克,比对照掖单19号增产9.7%,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三位,20个点增产4点减产;2000年平均亩产534.1千克,比对照掖单19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水平,居第五位,19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7.51千克,比当地对照平均增产12.47%,居首位。在黄淮海各省均表现较好。
栽培要点:足墒播种,每亩种植2800-3000株,前期适当蹲苗,在肥水管理上应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使用,施好基肥、种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浇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的丰产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制种技术要点:杂交制种时,父母本行比1:4,父本播种1200-1500株/亩。母本播种4000-5000株/亩。第一期父本在母本出苗50-60%后播,第二期父本比第一期父本晚播5天。
适宜范围: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玉米区和四川、重庆等适宜地区种植,但矮花叶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流行区慎用。
10、登海6213
原代号: DH9809
审定编号: 鲁农审字[2002]003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农科院蔬菜种苗研究所
选育过程: 为一代杂交种。组合为X859-1/X601-1,母本X859-1以478-31/78599S3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父本X601-1为以502-1331/C黄早4-R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 该杂交种苗期叶鞘紫色,花丝红色,花药紫色,株型紧凑.生育期平均101天,株高平均233厘米,穗位平均95厘米.抗倒,抗病性较好.2001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大斑病(1.0级)、小斑病(1.0级)、青枯病(病株率为0)、玉米黑粉病(病株率为0)、玉米矮花叶病(0级),抗弯孢菌叶斑病(3.0级)。对玉米螟(心叶期食叶等级1.0级)有一定抗性。果穗筒形,穗长17.1厘米,穗粗5.1厘米,轴粗3.1厘米,秃顶0.8厘米,穗行数14.5行,穗粒数520.1粒,千粒重329.0粒,出籽率85.4%。白轴,籽粒半马齿型,黄色。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0.24%,粗脂肪含量4.70%,赖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1.74%,容重756克/升。
区域试验: 在1999-2000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641.9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8.1%;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9.4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16.8%.
栽培要点: 适宜密度3500-4000株/亩,足墒播种,一播全苗,适当增施肥料,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施好基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浇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的丰产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2:5或2:6,父本播种1200-1500株/亩,母本播种4000-4500株/亩。第一期父本在母本出苗10-20%后播种,第二期父本在母本出苗80%后播种。
适宜地区: 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推广利用。
11、泰玉二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02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泰安市农星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齐319/3841(泰02系)。母本齐319为外引系,父本3841是以Mo17/获白的越代种多代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紧凑,幼苗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3天,株高258厘米,穗位107厘米,较抗倒伏。全株叶片数19片,叶色深绿,花丝黄绿色,花药黄色。果穗筒形,穗行数14-16行,果穗穗长19.8厘米,穗粗4.8厘米,穗粒数572粒,秃顶0.9厘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33.8克。2001-2002年田间调查自然发病情况:大斑病0-2级,小斑病0-3级,弯孢菌叶斑病0-1.5级,锈病0-0.5级,青枯病0-3.9%,粗缩病0-17.1%,黑粉病0-1%。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高抗玉米黑粉病、矮花叶病、青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0.97%,粗脂肪含量4.18%,赖氨酸含量0.34%,粗淀粉含量69.15%,容重752克/升。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7处试点中2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609.6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9.7%;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8处试点均增产,平均亩产605.7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7.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000-3500株/亩,施足氮磷钾基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浇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丰产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母本播种密度4000株/亩,父本播种密度1200株/亩,母本比父本早播4-5天。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应用。
12、天泰10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01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平邑县种子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组合为PC57/PCH42,母本PC57为美国杂交种自交选育,父本PCH42以国外商品玉米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5代选育。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4天,株高平均283厘米,穗位平均117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1.8%、倒折率2.2%。全株叶片数21片,花丝绿色,花药紫色。果穗柱形,穗长18.5厘米,穗粗5.1厘米,秃顶1.1厘米,穗行数平均15.3行,穗粒数584粒,白轴,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5.6%,千粒重332.7克,容重723.5克/升。2003-2004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两年27处试点)最大值为:大斑病3级,小斑病7级,弯孢菌叶斑病3级,青枯病40.0%,粗缩病8.8%,黑粉病1.9%,锈病3级。2003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小斑病,抗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粗蛋白含量10.06%,粗脂肪含量4.29%,赖氨酸含量0.28%,粗淀粉含量74.07%。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参加了2003-2004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两年27处试点2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609.1千克,比同组对照农大108增产14.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9.5千克,比同组对照农大108增产15.0%。
栽培技术要点:种植密度以每亩3500株左右为宜,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措施。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母本每亩留苗4500株左右,父本1200株左右,夏播制种父本适当晚播6-8天。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利用。
13、东单60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19号。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组合为A801/丹598,母本A801为丹9042/(丹9046/墨黄9)选系,父本丹598为外引系。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半紧凑,幼苗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8天,株高平均285厘米,穗位平均116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0.1%、无倒折。全株叶片数20-21片,花丝红色,花药黄色。果穗纺锤形,穗长18.1厘米,穗行数平均18.1行,穗粒数682.4粒,红轴,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6.5%,千粒重286.9克,容重674.0克/升。2004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一年8处试点)最大值为:大斑病3级,小斑病3级,青枯病2.0%,粗缩病1.0%。2004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小斑病,高抗大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和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分析,粗蛋白含量10.50%,粗脂肪含量3.70%,赖氨酸含量0.35%,粗淀粉含量69.40%。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200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参加山东省杂交玉米引种试验,8处试点7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亩产604.1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000株/亩,其它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管理措施。
制种技术要点:父母本行比1:5,第一期父本(2/3)与母本同期播种,在第一期父本萌动(约3-4天)播第二期父本,母本每亩留苗3750株左右,父本750株左右。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鲁中、鲁北、鲁西北地区作为麦田套种品种推广利用。
14、莱农14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04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莱阳农学院
选育过程:为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L189/H21,母本L189以掖3189/掖478为选系基础材料选育而成,父本H21以黄早4/H84为选系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苗期叶鞘紫色,花丝淡绿色,花药黄色,株型紧凑。生育期平均99天,株高平均245厘米,穗位平均89厘米。抗倒,抗病性较好,根据区试点调查,大斑病0.5级,小斑病1.0级,青枯病发病率5.9%,黑粉病发病率0.4%,粗缩病发病率5.7%。果穗穗长18.8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13.3行,穗粒数503.4粒,千粒重338.0克,出籽率85.2%。白轴,籽粒半硬粒型,黄白粒。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1.5%,粗脂肪含量3.7%,赖氨酸含量0.36%,粗淀粉含量72.67%,容重753克/升。
产量表现:在1996-1997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63.8千克,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5.7%;1998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9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4.7%。
栽培要点:适宜密度3500-4500株/亩,管理同一般大田。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3或1:4,母本早播,母本芽长2厘米左右时播第一期父本,母本出苗时播第二期父本和采粉区。播种密度5000株/亩。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推广利用。
15、LN3
审定编号: 鲁农审字[2004]004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 山东省莱阳农学院、莱阳市种子公司
选育过程: 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686/9401-1。
特征特性: 该杂交种株型紧凑,苗期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2天,株高平均274厘米,穗位平均113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0.6%、倒折率1.1%。全株叶片数18-19片,叶色深绿,花丝红色,花药红色。果穗圆柱形,果穗穗长19.5厘米,穗粗4.3厘米,秃顶0.8厘米,穗行数平均14.0行,穗粒数527粒,穗轴白色,黄粒、硬粒型,出籽率84.7%,千粒重352.3克。2002-2003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大斑病0-1.5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3级,青枯病0-24.4%,粗缩病0-1.1%,黑粉病0-2.2%。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抗大斑病,感小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矮花叶病,中抗玉米黑粉病和青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粗蛋白含量11.57%,粗脂肪含量3.92%,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70.61%,容重780克/升。
区域试验: 该杂交种在2002-2003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3处试点中21点增产2点减产,平均亩产589.0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1.1%;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二组),平均亩产594.9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9.3%。
栽培要点: 适宜密度3500-4500株/亩,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母本播种密度4000株/亩,父本播种密度1000株/亩。春制种,先播母本,7-9天后母本顶土播第一期父本,11-12天后母本一叶一心播第二期父本。夏制种,先播母本,4天后母本顶土播第一期父本,6天后母本一叶一心播第二期父本。
适宜地区: 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利用。
16、鑫丰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02号。2006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 XF0138/SX211。XF0138是以美国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连续6代系统选育而成;SX211是以法国商品玉米为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9-20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浅绿色,花药浅红色。试点调查:生育期106天,株高282厘米,穗位121厘米,倒伏率4.6%、倒折率2.4%,小斑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5级,锈病3级。果穗筒型,穗长15.8厘米,穗粗5.3厘米,秃顶0.7厘米,穗行数平均16.0行,穗粒数518粒,红白轴,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4.7%,千粒重359.8克,容重716.2克/升。2004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小斑病,中抗大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感青枯病,高抗瘤黑粉病和矮花叶病。籽粒品质分析结果为:粗蛋白含量10.10%,粗脂肪含量4.90%,赖氨酸含量0.24%,粗淀粉含量71.00%。
产量表现:在全省玉米区域试验中,2004年亩产628.0千克,2005年亩产556.3千克,分别比对照农大108和郑单958增产13.4%和3.7%,两年22处试点21点增产1点减产;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5.6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500-4200株/亩。以6月15日前播种为宜,肥水管理上要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使用,增施优质农家肥。施好基肥、种肥,重施穗肥,酌施粒肥,浇好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17、淄玉9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01号。2007年审定
育种者:淄博鲁中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Lz1578/H21。Lz1578为黄331/478//A13-2-5(法国玉米材料)连续自交选育,H21引自莱阳农学院。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18-19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浅红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2天,株高270厘米,穗位117厘米,倒伏率1.0%、倒折率0.7%,最重发病试点大小叶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发病均为5级、锈病为7级。果穗圆锥形,穗长17.3厘米,穗粗5.0厘米,秃顶0.3厘米,穗行数平均13.9行,穗粒数489粒,白轴,黄白粒、半硬粒型,出籽率85.9%,千粒重329.5克,容重718.5克/升。2004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抗小斑病,高感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感青枯病,抗瘤黑粉病,高抗矮花叶病。2004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1.80%,粗脂肪含量4.20%,赖氨酸含量0.40%,粗淀粉含量70.30%。
产量表现:在全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2004年亩产589.0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2.8%;2005年亩产590.4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7%,两年20处试点18点增产2点减产。2006年生产试验亩产624.8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2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在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重发区慎用。
18、天泰5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03。2008年审定。
育种者:平邑县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PC12/spc07。母本PC12为杂交种78599选系与旅大红骨选系杂交后自交选育,父本spc07来源于瑞德系统。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全株叶片数18-20片,幼苗叶鞘淡紫色,花丝绿色,花药浅紫色。区域试验结果:夏播生育期103天,株高268厘米,穗位112厘米,倒伏率1.2%、倒折率4.3%,大斑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为5级、茎腐病最重发病试点发病率为20.0%。果穗筒形,穗长15.7厘米,穗粗4.9厘米,秃顶0.6厘米,穗行数平均15.1行,穗粒数487粒,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4.0%,千粒重342.7克,容重712.9克/升。2005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感小斑病,抗大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抗矮花叶病。200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9.0%,粗脂肪5.0%,赖氨酸0.27%,粗淀粉70.96%。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夏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75.3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47%,18处试点15点增产3点减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2千克,比对照郑单958增产2.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45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二)春玉米品种
19、丹玉86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14号。2008年审定。
育种者:丹东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一代杂交种,组合为丹988/丹T138。母本丹988是杂交种78599为基础材料自交选育,父本丹T138为丹9046与L2杂交后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株型半紧凑,全株叶片数21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绿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胶东春播生育期120天,株高278厘米,穗位121厘米,倒伏率0.8%、倒折率0.2%。果穗筒形,穗长20.0厘米,穗粗5.1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平均15.6行,穗粒数623粒,红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1.7%,千粒重344.4克,容重756.8克/升。2006年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大、小叶斑病,感弯孢菌叶斑病,高抗茎腐病,抗瘤黑粉病,中抗矮花叶病。2006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品质分析:粗蛋白含量11.1%,粗脂肪含量4.5%,赖氨酸含量0.27%,粗淀粉含量70.94%。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胶东春播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19.4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3.03%,9处试点全部增产;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4.0千克,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3000株,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春玉米大田。
适宜范围:在胶东地区作为春玉米品种推广利用。
三、水稻品种
(一)普通品种
1、临稻10号
原代号(名称):94-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15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亲本组合为临89-27-1/日本晴。
特征特性: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7天,株高约95厘米,直穗,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剑叶宽短,上举,叶色浓绿。亩有效穗平均22.8万穗,穗实粒数平均107粒,千粒重平均24.8克。稻瘟病轻度或中度发生,纹枯病轻度发生抗倒性好。2001年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农业部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测试:整精米率(65.2%)、长宽比(1.7)、碱消值(7.0级)、胶稠度(77mm)、直链淀粉含量(16.5%)、蛋白质含量(11.9%)六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82.9%)、精米率(73.9%)、垩白度(1.8%)三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7.8%。2001年参加全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24.2%。
栽培要点:种子早处理,早育秧,防止恶苗病发生,亩用种量3-4千克,亩插秧2.2万墩。重施底肥,轻施追肥,N:P2O5:K2O为15:8:10,中后期控制制氮肥,多施钾肥。插秧后15天要求浅层保水施肥促分蘖。注意防治纹枯病、三化螟,于孕穗破口期,齐穗期分期喷药。
适宜范围:在济宁滨湖稻区和临沂库灌稻区推广利用。
2、临稻1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14号。2004年审定。
育 种 者:山东省沂南县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镇稻88变异株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152天,比豫粳6号早熟4天。株高约95厘米。直穗型品种,穗长约16厘米。分蘖力较强,株型较好,生长清秀,叶片深绿,大小适中,直立性好。亩有效穗21.8万,成穗率76.9%,穗实粒数108.5粒,空秕率12.7%,千粒重26.5克,谷粒较大,易落粒,成熟落黄较好。2003年生产试验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试:糙米率85.2%,精米率75.9%,整精米率68.8%,粒长4.8毫米,长宽比1.7,垩白米率29%,垩白度3.5,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62mm,直链淀粉18%,蛋白质10.1%。测试的十二项指标有八项达到一级米标准,一项达到二级米标准,米质一般。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性鉴定:中抗苗瘟,抗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田间表现抗条纹叶枯病,稻瘟病中等发生,纹枯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