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较紧凑,株高82.9厘米,叶片浓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39.4克,容重764.6克/升,生育期244天。抗倒性一般。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抗白粉病。
1999-2000年生产试验取样测试品种,粗蛋白含量13.69%,湿面筋31.2%,沉降值32.8毫升,吸水率59.34%,稳定时间3.9分钟,断裂时间5.8分钟,公差指数44B.U,弱化度62B.U,评价值52。做面条品质评分81.5分。
产量表现: 在1997-1999年在全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12.7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5.7%,居第一位;19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8.6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7.5%,居第一位。
栽培要点:适期播种的高肥水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中等肥力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对群体过大地块,春季肥水管理适当推迟,以防倒伏。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亩产400-500千克地块推广种植
14、烟农24号
原代号(名称):烟475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4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烟台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以陕229为母本,安麦1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6.6万个,亩有效穗38.9万穗,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好;株高79.8厘米,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1.9克,容重776.1克/升;株型紧凑,较抗倒伏;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粉质。2003-2004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2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2.86%、湿面筋28.6%、出粉率69.0%、沉降值23.8毫升、面粉白度95.28(aacc测试法)、吸水率53.3%、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3.4分钟、软化度122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1-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20.14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45%;2003-2004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3.46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7.8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亩基本苗10-15万。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控制越冬肥、返青肥,重施、巧施拔节肥,浇好拔节水。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
15、泰山23号
原代号(名称):泰山008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3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泰安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以881414为母本, 876161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亩最大分蘖101.6万个,亩有效穗41.2万穗,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生育期240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较好;株高74.6厘米,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5.7克,容重762.3克/升;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半硬质。2003-2004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抗条锈病,高感叶锈病、白粉病,中感纹枯病。2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4.47%、湿面筋33.6%、出粉率71.9%、沉降值31.7毫升、面粉白度94.98(aacc测试法)、吸水率54.8%、形成时间3.2分钟、稳定时间2.0分钟、软化度150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2-2004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8.14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1.38%;2003-2004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6.23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4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1日至10月10日,每亩基本苗8-10万,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施足底肥,立冬至小雪浇好越冬水,酌情施肥。早春适当推迟灌水,年后追肥宜在小麦拔节末期(第一节间基本定长)进行,以提高品质并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注意防治蚜虫,后期浇好灌浆水,确保籽粒正常灌浆,及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
16、山农15号
原代号:山农8049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7号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济南17号/济核916,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伏。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7天,比对照早熟1天;株高73.6厘米,株型紧凑,叶片较窄短、上挺,较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103.5万,亩有效穗42.1万穗,分蘖成穗率40.7%,分蘖成穗率较高;穗粒数31.5粒,千粒重45.5克,容重789.0克/升;穗型长方,顶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2006年经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感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4.7%、湿面筋(14%湿基)36.7%、沉淀值(14%湿基)33.8毫升、出粉率75.9%、面粉白度73.4、吸水率64.0%、形成时间4.2分钟、稳定时间3.8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5年山东省小麦品种中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20.76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6.67%。2005-2006年中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61千克,比对照济麦19增产5.53%。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底肥,足墒播种,适宜播期10月1-10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3-16万。浇好越冬水、拔节水和灌浆水。及时防治蚜虫,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四)旱地品种
17、 青麦6号
原代号:莱农0301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6号。2007年审定。
育种者: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
品种来源:莱州137为母本,97800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3天,比鲁麦21号早熟1天;株高76.1厘米,株型较紧凑,较抗倒伏,熟相好;亩最大分蘖89.5万,亩有效穗36.5万,分蘖成穗率40.7%;穗粒数35.5粒,千粒重39.8克,容重796.7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抗旱性较好。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白粉病,中感纹枯病和秆锈病,高感条锈病和赤霉病。2006-2007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2.7%、湿面筋28.7%、沉淀值23.7ml、吸水率60.2ml/100g、稳定时间6.3min、面粉白度72.6。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5-2007年山东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427.93千克,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6.81%。2006-2007年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46千克,比对照品种鲁麦21号增产6.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旬,适宜基本苗每亩15万。
适宜范围:在全省旱肥地块种植利用。
18、烟农21号
原代号(名称):烟96266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23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烟台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旱地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灰绿色。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239天,与对照相当;株高72厘米,株型紧凑,抗倒伏性中等,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92.7万个,亩有效穗40.4万穗,分蘖成穗率41%;穗粒数31粒,千粒重40.1克,容重780.4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区域试验田间表现:中抗条锈病、叶锈病、轻感白粉病。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3.51%、湿面筋31.7%、干面筋10.5%、沉降值37.9毫升、吸水率63.28%、形成时间2.5分钟、稳定时间4.4分钟。
产量表现:1999-2001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品种旱地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380.64千克,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3.14%;2001-2002年旱地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2.3千克,比对照鲁麦21号增产6.8%。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适宜播期9月25日-10月5日,亩基本苗15万左右;春季抓好划锄保墒,管理上充分利用下雨时追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倒力;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全省旱肥地块推广种植。
二、玉米品种
(一)夏玉米品种
1、郑单958
审定编号:鲁种审字第0319号。2000年审定。
育种单位: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
选育过程:郑58/昌7-2(选)杂交选育的一代杂交种。
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紫色,叶色淡绿,叶片上冲,穗上叶叶尖下披,株型紧凑,耐密性好。夏播生育期103天左右,比掖单4号长7天,株高250厘米左右,穗位111厘米左右,穗长17.3厘米,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565.8粒,千粒重329.1克/升,果穗筒形,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偏马齿型,经生产试验点1999年调查,大斑病为0.1级,小斑病为0.6级,粗缩病为0.6%,青枯病为0.2%,抗病性较好。
产量表现:1998-1999年参加了国家玉米杂交种黄淮海片区域试验,两年产量均居第一位,其中山东省四处试点两年平均亩产681.0千克,比对照鲁玉16号增产11.57%;1999年参加山东省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7处试点平均亩产691.2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4.8%。
栽培要点:5月下旬麦垄点种或6月上旬麦收后足墒直播;密度3500株/亩,中上等水肥地4000株/亩,高水肥地4500株/亩为宜;苗期发育较慢,注意增施磷钾肥提苗,重施拔节肥;大喇叭口期防治玉米螟。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范围推广利用。
2、鲁单981
原代号(名称):LD981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01号。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选育过程:为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齐319/lx9801,母本齐319选自美国玉米杂交种78599,父本lx9801为以502/H21为选系基础材料,经连续自交选择而成。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苗期叶鞘紫色,花丝红色,花药浅紫色,株型半紧凑。生育期平均103天,株高平均280厘米,穗位平均118厘米。抗病性较好。2001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高抗小斑病(1.0级)、弯孢菌叶斑病(1.0级)、青枯病(病株率为0),抗大斑病(3.0级),中抗玉米黑粉病(病株率为7.1%)、玉米矮花叶病(5.0级)。对玉米螟(心叶期食叶等级3.0级)有一定抗性。抗倒伏(折)性较差。果穗筒形,穗长20.1厘米,穗粗5.2厘米,轴粗3.4厘米,秃顶1.0厘米,穗行数14.9行,穗粒数550.1粒,千粒重297.8克,出籽率83.8%。红白轴,籽粒马齿型,黄白粒。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0.74%,粗脂肪含量4.48%,赖氨酸含量0.29%,粗淀粉含量70.26%,容重745克/升。
产量表现:在1999-2000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635.4千克,比对照鲁单50和鲁玉16号平均增产7.82%;2001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9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6.6%。
栽培要点:适宜密度3000株/亩,高产开发田也不宜超过3300株/亩。由于中期茎秆生长速度较快,管理上前期要注意控制肥水,增强茎秆柔韧性,防止倒伏(折)。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父本比母本齐319晚播3天,播种密度4200株/亩。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推广利用
3、浚单20
审定编号: 国审玉2003054。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 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选育过程: 母本为9058,来源为在国外材料6JK导入8085泰(含热带种质);父本为浚92-8,来源为昌7-2/5237。
特征特性: 幼苗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清秀,株高24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黄色,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型,穗长16.8厘米,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克。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450℃。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保所两年接种鉴定,感大斑病、抗小班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籽粒容重为758克/升,粗蛋白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69%,粗淀粉含量70.33%,赖氨酸含量0.33%。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籽粒容重722克/升,粗蛋白含量9.4%,粗脂肪含量3.34%,粗淀粉含量72.99%,赖氨酸含量0.26%。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42点次增产,5点减产,两年平均亩产612.7千克,比农大108增产9.19%;200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8.9千克,比当地对照增产10.73%。
栽培要点: 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
适宜范围: 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
4、农大108
审定编号:国审玉2001002。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选育过程:178×黄C杂交选育。一代杂交中。
特征特性:株高26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株型半紧凑,穗位上下7片叶的叶向值为42.27,单株叶面积1平方米,吐丝期叶面积系数6.39(密度4500株/亩)。根系发达,达8层78条,比对照掖单13号多5-10条。穗长16-18厘米,果穗筒形,穗行数16行左右,单穗平均粒重127.2克,百粒重26-35克。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品质优良。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哈尔滨)检测,籽粒含粗蛋白9.43%,粗脂肪4.21%,粗淀粉72.25%,赖氨酸0.36%。据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牧草室分析,农大108秸秆粗蛋白量6.95%,粗脂肪1.06%,粗纤维31.73%,灰分6.78%。该品种在西南生育期112-116天,在黄淮海夏玉米区99天,需大于等于10摄氏度活动积温2800摄氏度。2000年丹东农科院接种鉴定,高抗玉米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玉米大斑病、灰斑病和玉米螟,感茎腐病和纹枯病。
产量表现:1997、1998年参加国家西南玉米组区试,1997年平均亩产538.8千克,平均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3.8%,居参试品种第3位;1998年平均亩产513.3千克,比对照掖单13号增产9.09%,居参试品种第6位。2000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35千克,比当地对照增产8.58%,居参试品种第3位,在29个试点中有25点增产4点减产。
栽培要点:一般肥力条件下3000-3500株/亩,条件较好或夏播可3500-4000株/亩。该品种喜肥水,抗倒性强,保绿性好,加强肥水管理,可增加籽粒产量和青(贮)饲料产量 。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大喇叭口期可重施追肥。后期应注意田间排水,如成熟期积水,会增加青枯病的发生。
制种技术要点:保持品种种性的关键是保持亲本自交系质量以及亲本繁殖过程中符合操作规程。178生育期比黄C早8-10天,制种时如以178作母本,父母本可同期播种,以避免调播期的麻烦,有的地区播种前将1/3黄C浸泡24小时,以延长黄C散粉时间。以黄C作母本时,需先播黄C,露头后,播178。如遇春旱,常因土壤干旱影响178出苗而导致制种失败。以178×黄C方式制种,父母本行比可1:5-1:6。
适宜范围:适宜在东北、华北、西北春玉米区及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和西南玉米区推广种植,但在纹枯病流行区应慎用。
5、鲁单984
原代号(名称):LD984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06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选育过程:组合为478/lx9801,母本478为外引系,父本lx9801是以502/H21为基础材料,连续多代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紧凑,苗期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1天,株高252厘米,穗位95厘米,较抗倒伏。全株叶片数20-22片,叶色绿,花丝红色,花药浅紫色。果穗筒形,穗行数14行,果穗穗长18.0厘米,穗粗4.9厘米,穗粒数509粒,秃顶0.7厘米,穗轴白色,籽粒黄白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38.3克。2000-2001年田间调查自然发病情况:大斑病0-3级,小斑病0-3级,弯孢菌叶斑病0-3级,锈病0-5级,青枯病0-25%,粗缩病0-3%,黑粉病0-4.3%。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大、小叶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玉米黑粉病、青枯病,感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1.39%,粗脂肪含量4.47%,赖氨酸含量0.32%,粗淀粉含量69.96%,容重740克/升。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在2000-2001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4处试点中18点增产6点减产,平均亩产613.9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6.8%;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8处试点均增产,平均亩产650.2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15.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4000-4500株/亩,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4,母本播种密度4000-4500株/亩,父本播种密度1000株/亩,母本比父本早播3天。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应用。
6、聊玉18号
原代号(名称):聊玉95-16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5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聊城市农科所
选育过程:为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835-2/3087,母本835-2为以478为基础,加入墨西哥材料改良而成。父本3087为聊城市农科所的自交系为基础,将80-4、MO17、理26等自交系通过复合杂交人工混合授粉两代后自交分离选育。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叶鞘浅紫色,花丝黄色,株型紧凑,生育期103天左右,株高平均242.6厘米,穗位平均105.5厘米,抗倒性较好。2000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抗病性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抗小斑病,较抗大斑病,抗矮花叶病,抗粗缩病,中感弯孢菌叶斑病,抗青枯病,黑粉病发病株率6.3%。果穗穗行数16-18行,穗粒数平均516.2粒,穗轴白色,出籽率88.0%,黄白粒,半硬粒型,千粒重345.7克。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9.0%,粗淀粉含量65.56%,粗脂肪含量2.7%,赖氨酸含量0.27%。
产量表现:在1999-2000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4点次平均亩产662.0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1.49%,在2000年生产试验中,7处试点平均亩产590.1千克,比对照掖单4号增产13.3%。
栽培要点:适宜密度4000-4500株/亩,精细播种,生育期间加强田间管理,苗期注意蹲苗,增施磷钾肥,促进穗大粒多。
制种技术要点:夏制种母本835-2比父本3087早播3-5天,父母本行比为1:4,适当加大父母本间行距。母本每亩播种4500-5000株,父本每亩播种1200-1500株。
适宜范围: 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推广应用。
7、金海5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05号。2003年审定。
育单单位:莱州市金海作物研究所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组合为JH78-2/JH3372,母本JH78-2选自78599,父本JH3372是以沈5003/自330为基础材料,连续8代自交选育。
特征特性:该杂交种株型紧凑,苗期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5天,株高245厘米,穗位92厘米,较抗倒伏。全株叶片19-20片,叶色浓绿,花丝红色,花药黄色,果穗长筒型,穗行数14-16行,果穗穗长20.7厘米,穗粗4.9厘米,穗粒数581粒,秃顶1.3厘米,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27克。2000-2001年田间调查自然发病情况:大斑病0-2级,小斑病0-3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锈病0-0.5级,青枯病0-4.3%,粗缩病0-4.8%,黑粉病0-6.5%。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域试验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中抗大、小叶斑病,抗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高抗玉米黑粉病、矮花叶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该品种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4.31%,赖氨酸含量0.32%,粗淀粉含量70.36%,容重760克/升。
产量表现:该杂交种在2000-2001年全省杂交玉米区域试验中,两年26处试点中23点增产3点减产,平均亩产618.3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7.8%;2002年参加生产试验,8处试点均增产,平均亩产611.2千克,比对照鲁单50增产8.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3000-3500株/亩,高肥水地块可增至4000株/亩,足墒播种,一播全苗,施好基肥,重施攻穗肥,酌施攻粒肥,浇好大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丰产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制种要点:父母本行比为1:3或1:4,母本播种密度4000-4500株/亩,父本播种密度1200-1500株/亩,春播制种时,先播母本,父本比母本晚播3-4天,夏播时父母本同期播。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中上肥水地块上推广应用。
8、鲁单9002
原代号(名称): LD9002
审定编号: 鲁农审字[2004]005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选育过程: 玉米一代杂交种,组合为郑58/lx9801。
特征特性: 该杂交种株型紧凑,苗期叶鞘紫色,生育期平均101天,株高平均249厘米,穗位平均100厘米,试点调查:平均倒伏率0.4%、倒折率4.1%。全株叶片数20片,花丝粉红色,花药浅紫色。果穗柱形,果穗穗长17.1厘米,穗粗4.8厘米,秃顶0.9厘米,穗行数平均14.0行,穗粒数463粒,穗轴白色,黄白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5.8%,千粒重345.2克。2002-2003年试点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大斑病0-1级,小斑病0-2级,弯孢菌叶斑病0-1.5级,青枯病0-22.2%,粗缩病0-3.7%,黑粉病0-1.4%。2002年委托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试抗病性指定鉴定单位)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感大斑病,抗小斑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高抗矮花叶病、玉米黑粉病和青枯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分析,粗蛋白含量10.76%,粗脂肪含量3.66%,赖氨酸含量0.31%,粗淀粉含量72.36%,容重767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