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董佑福
电 话:0531-83199969
34、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杏鲍菇、双孢菇高效配套技术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作物废弃资源如玉米秸、麦秸、玉米芯、棉籽壳及畜禽粪便资源牛粪、马粪、鸡粪等生产高蛋白菌类食品,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技术要点:
1.菌种生产技术。采用食用菌菌种常规生产技术进行母种、原种、栽培种生产。
2.培养料选用。玉米秸、玉米芯、棉籽壳、麦秸选用没有淋雨和霉变的;牛粪、马粪、鸡粪选用干的,使用前进行堆积发酵。杏鲍菇栽培配方:玉米芯60~40,棉籽壳40~60,麸皮15,饼肥7,糖1,磷肥1,尿素0.3,石膏1,水150,pH7;玉米秸60~40,棉籽壳40~60,麸皮15,饼肥7,糖1,磷肥1,尿素0.3,石膏1,水160,pH7。双孢菇栽培配方:猪、牛粪55、麦秸40、菜籽饼3,石膏1,磷肥1,水160。
3.培养料处理、播种。杏鲍菇采用袋栽熟料,具体方法为选用16×28厘米或17×60厘米聚丙稀折角袋,装料后在1.5Mpa压力下保持2.5~3小时或在100℃下保持12小时,一头接种或打穴接种,接种后的栽培袋放置在洁净的培养室于23~25℃下避光发菌。双孢菇采用二次发酵料栽培,具体方法为一次发酵15天左右,培养料进出菇房后再进行二次发酵7~10天,接种采用混播或穴播方法。
4.科学调控生长环境。(1)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半地下冬暖式塑料大棚、专用菇房、简易工厂化菇房均可作为栽培设施,为提高菇棚空间利用率,棚内可搭架进行层架式栽培。(2)出菇前管理。杏鲍菇菌袋发满菌7~10天后,将塑料绳揭开,将袋口轻轻上提,待出现原基后再将袋口稍稍扩展,打穴接种的将接种口处打开即可,原基形成过密要适当疏蕾。控制菇房内温度在10~15℃,刺激原基形成。双孢菇菌丝生长至料厚2/3或基本长透时开始覆土,覆土材料选用草炭土。(3)出菇期管理。杏鲍菇原基形成后,保持棚内或菇房内温度15~18℃,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5%,随子实体生长发育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90%,采收前1~2天,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到85%,出菇期间光照强度在500~1000lux,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随着子实体的生长发育,菇房要加大通风量。双孢菇覆土后,棚内或菇房内温度保持在16℃左右,控制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出菇期间需要避光,菇房要经常通风,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食用菌栽培地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莘县食用菌办公室
联系人:宫志远
电 话:0531-83179236,13869112656
第二部分 主导品种
一、小麦品种
(一)强筋品种
1、济麦20号
原代号(名称):955159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29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选育过程:鲁麦14号为母本,鲁884187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苗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2.7万个,亩有效穗44.0万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株型紧凑,叶片较窄、上冲,叶耳紫色,旗叶中长、挺直。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硬质。抗倒伏性中等。2002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高抗叶锈,感白粉病。2002-2003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13.23%,湿面筋29.3%,沉降值37.1毫升,面粉白度(L)94.88,吸水率58.4%,形成时间8.0分钟,稳定时间14.9分钟,软化度30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0-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7.05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减产0.78%,2002-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37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69%。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及质地较粘重的潮土地块种植,要求水浇条件良好。施足基肥,适宜播期10月上旬,亩基本苗10万左右。施足基肥,浇好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条件下推广种植。
2、烟农19号
原代号(名称):烟优361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1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烟台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烟1933为母本,陕82-29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4.1厘米,叶片深黄绿色,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36.4克,容重766.0克/升,生育期245天。经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叶锈病,高感白粉病。抗倒性一般。1999-2000年生产试验取样测试,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15.1%,湿面筋33.5%,沉降值40.2毫升,吸水率57.24%,稳定时间13.5分钟,断裂时间14.2分钟,公差指数19B.U,弱化度24B.U,评价值61;面包烘烤品质:重量160克,百克面包体积825立方厘米,烘烤评分88.8。
产量表现:在1997-1999年全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183.6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减产0.3%;1999-200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7.4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的高肥水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7-8万;中等肥力地块,一般每亩基本苗12-14万。对群体过大地块,春季肥水管理适当推迟,以防倒伏。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亩产400-500千克地块作为强筋专用小麦品种推广种植。
3、济南17号
原代号(名称):924142
审定编号:鲁种审字第0262-2号。1999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选育过程:临汾5064为母本,鲁麦13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冬性,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叶片上冲,株型紧凑,株高77厘米,穗型纺锤、顶芒、白壳、白粒、硬质,千粒重36克,容重748.9克/升,较抗倒伏,中感条,叶锈病和白粉病。品质优良,达到了国家面包小麦标准。落黄性一般。
产量表现:1996-1998年在山东省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02.9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4.52%,居第一位;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1.25千克,比对照增产5.8%。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作优质面包小麦品种推广利用。
4、洲元9369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0号。2007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洲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PH82-2-2为母本,866-3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1天,比潍麦8号早熟1天;株高72.4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较抗倒伏,熟相好;亩最大分蘖95.1万,有效穗35.7万,分蘖成穗率37.5%;穗型长方,穗粒数48.3粒,千粒重35.4克,容重799.6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硬质。2007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秆锈病。2006-2007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9%、湿面筋32.5%、沉淀值34.4ml、吸水率64.1ml/100g、稳定时间8.6min,面粉白度75.1,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强筋品种标准。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4-2006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44.20千克,比对照品种潍麦8号增产0.54%,2006-2007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75千克,比对照品种潍麦8号增产4.8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15日,适宜基本苗每亩8-12万。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地块作为强筋专用小麦品种种植利用
(二)中大穗品种
5、潍麦8号
原代号(名称):潍62036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28号。2003年审定。
育种单位:潍坊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88-3149为母本,Aus621108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低,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7.5万个,亩有效穗27.0万穗,成穗率25.1%;生育期238天,比对照晚熟2天,熟相较好;株高84.5厘米,穗粒数43粒,千粒重48.7克,容重780.2克/升。株型紧凑,叶片上冲,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半硬质。茎杆粗壮,抗倒伏。2002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性鉴定结果:中抗条锈病、叶锈病,高抗白粉病。2002-2003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15.34%,湿面筋33.0%,沉降值34.1毫升,面粉白度(L)94.9,吸水率58.3%,形成时间3.7分钟,稳定时间3.5分钟,软化度109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0-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35.46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6.57%,2002-2003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1.28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2.48%。
栽培技术要点:选择土壤肥沃,高肥水地块种植。施足基肥,适宜播期9月25日至10月10日,亩基本苗15-18万。春季肥水管理宜早,促多穗,防贪青晚熟。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条件下推广种植。
6、临麦2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21号。2004年审定。
育种单位:临沂市农科所
选育过程:鲁麦23为母本,临90-15为父本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1天,比对照晚熟1天,熟相中等;株高78.6厘米,亩最大分蘖97.1万个,亩有效穗35.5万穗,分蘖成穗率中等,穗粒数43.8粒,千粒重44.2克,容重769.3克/升;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叶色中绿,穗棍棒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度较好,半硬质,有黑胚现象。2003-2004 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结果:中感条锈病,中感至高感叶锈病,感白粉病和纹枯病。2003-2004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粗蛋白含量(干基)14.14%、湿面筋32.0%、出粉率70%、沉降值20.3毫升、面粉白度94.7(aacc测试法)、吸水率57.1%、形成时间2.0分钟、稳定时间0.8分钟、软化度248FU。
产量表现:该品种2002-2004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49.93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2.38%;2003-2004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0.11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9.2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10月5日至10日,每亩基本苗14-16万,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浇好浇足越冬水。春季及时划锄,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及时防治病虫害。蜡熟至完熟期及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地块推广种植。
7、临麦4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46号。2006年审定。
选育单位:临沂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鲁麦23号/临9015,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2天,与潍麦8号相当;株高78.9厘米,株型半紧凑,叶片上举,茎叶蜡质明显,抗倒性中等,熟相中等;亩最大分蘖82.4万,有效穗31.8万穗,分蘖成穗率38.7%,分蘖成穗率中等;穗型棍棒,穗粒数44.3粒,千粒重45.8克,容重776.3克/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半硬质。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中抗至抗叶锈病,中感纹枯病,感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3.2%、湿面筋(14%湿基)36.1%、出粉率64.0%、沉淀值(14%湿基)20.7毫升、吸水率55.8%、形成时间2.2分钟、稳定时间1.3分钟,面粉白度82.4。
产量表现:在2004-2006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80.45千克,比对照品种潍麦8号增产7.31%。2005-2006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1.17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6.20%。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土杂肥3000千克,尿素15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硫酸钾15千克,硫酸锌2.5千克。适宜播期10月5-15日,每亩基本苗15-18万。浇好越冬水,加强起身拔节期的肥水管理,适时浇好孕穗灌浆水。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8、泰山9818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3号,2006年审定。
育种单位:泰安市农科院
选育过程:泰山187/935021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9天,比对照鲁麦14号晚熟2天;株高77.5厘米,株型较紧凑,倒二、三、四片叶角度逐渐加大,整株叶型呈塔状,茎壁厚,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87.3万,亩有效穗28.1万穗,分蘖成穗率32.2%,分蘖力低,成穗率一般;穗粒数44.1粒,千粒重46.6克,容重780.9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中感叶锈病和纹枯病,中感至感条锈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 13.7%、湿面筋(14%湿基)37%、沉淀值(14%湿基)31.5毫升、出粉率66.4%、面粉白度73、吸水率61.8%、形成时间3.7分钟、稳定时间2.3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4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30.13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4.82%;2004-2005年高肥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94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5.49%。2005-2006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2.44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2.66%。
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对肥水要求较高。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5000千克,磷酸二铵、尿素各15千克,氯化钾25千克。适宜播期10月1-5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4-16万。春季肥水管理以控为主,肥水宜在拔节末期,每亩追施尿素20千克。及时防治病虫害,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适宜范围:在鲁中、鲁南、鲁西南地区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9、汶农6号
原代号(名称):742223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6号。2006年审定。
育种单位:泰安市汶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选育过程:915021//鲁麦18/876161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匍匐。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0天,比鲁麦14号晚熟3天,较晚熟;株高71.5厘米,叶片宽短,旗叶上冲,株型较紧凑,茎杆粗壮,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92.0万,亩有效穗30.2万穗,分蘖成穗率32.9%,分蘖成穗率一般;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4.0克,容重767.0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粉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病、叶锈病和纹枯病,感白粉病和赤霉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2.7%、湿面筋(14%湿基)33.3%、沉淀值(14%湿基)24.3毫升、出粉率62.1.0%、面粉白度82.6、吸水率54.1%、形成时间2.7分钟、稳定时间2.2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4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32.42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4.15%;2004-2005年高肥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5.21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4.04%。2005-2006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16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7.90%。
栽培技术要点:足墒播种,施足基肥,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三元复合肥50千克,尿素5千克做种肥。适宜播期10月1-15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5万。浇好越冬水,每亩施尿素10千克。浇好扬花水,灌浆期叶面喷磷酸二氢钾。后期注意防治蚜虫和病害,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10、聊麦18
原代号:原代号聊9629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2号。2006年审定。
选育单位:聊城市农科院
品种来源:89B08-3-10-1-8/鲁麦23号,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叶色浓绿,幼苗匍伏。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41天,比鲁麦14号晚熟3天,较晚熟;株高70.8厘米,株型紧凑,较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79.3万,亩有效穗33.1万穗,分蘖成穗率41.7%,分蘖力一般;穗粒数44.4粒,千粒重46.5克,容重773.4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中感至感条锈病,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秆锈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3.3%、湿面筋(14%湿基)39.2%、沉淀值(14%湿基)27.1毫升、出粉率70%、面粉白度73.6、吸水率61.6%、形成时间3.2分钟、稳定时间2.4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4年山东省小麦品种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49.70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7.53%;2004-2005年高肥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1.90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6.34%。2005-2006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57千克,比对照潍麦8号增产5.33%。
栽培技术要点: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氮、磷、钾肥和微肥均衡施用。适宜播期10月5-15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5-16万。春季重施拔节肥,后期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三)多穗型品种
11、济麦22
原代号:984121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0号。2006年审定。
选育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935024/935106,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抗冻性一般。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9天,比鲁麦14号晚熟2天;株高71.6厘米,株型紧凑,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较抗倒伏,熟相较好;亩最大分蘖100.7万,亩有效穗41.6万穗,分蘖成穗率41.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36.3粒,千粒重43.6克,容重785.2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中感至感秆锈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13.2%、湿面筋(14%湿基)35.2%、沉淀值(14%湿基)30.7毫升、出粉率68%、面粉白度73.3、吸水率60.3%、形成时间4.0分钟、稳定时间3.3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5年山东省小麦品种中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37.04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0.85%;2005-2006年中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24千克,比对照济麦19增产4.0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期9月28-10月15日。适宜播量每亩基本苗12万左右。开始分蘖后及时划锄, 适时浇冬水,并追施尿素每亩5千克。春季第一水宜在拔节期,同时追施尿素15千克或碳酸氢铵30千克。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适时收获,机械收获适期为完熟期。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
12、良星99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49号。2006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选育过程:91102/鲁麦14号//PH85-16,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直立,抗冻性较强。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生育期238天,比鲁麦14号晚熟1天;株高75.6厘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较抗倒伏,熟相中等;亩最大分蘖94.5万,亩有效穗40.6万穗,分蘖成穗率43.0%,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粒数35.4粒,千粒重43.3克,容重789.4克/升;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2006年委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进行抗病性鉴定:抗白粉病,中抗至慢条锈病,感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感至感秆锈病。2005-2006年生产试验统一取样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泰安)测试:籽粒蛋白质(14%湿基) 13.1%、湿面筋(14%湿基)34.9%、沉淀值(14%湿基)31.8毫升、出粉率73.1%、面粉白度75.2、吸水率63.4%、形成时间3.3分钟、稳定时间2.9分钟。
产量表现:在2003-2005年山东省小麦品种中高肥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40.89千克,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1.44%;2005-2006年中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80千克,比对照济麦19增产5.57%。
栽培技术要点:施足基肥、足墒播种,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尿素10-15千克,磷酸二铵20-25千克,硫酸钾或氯化钾15千克,硫酸锌1千克。浇好越冬水,并追施尿素5千克。适宜播期10月上旬,精播每亩基本苗10-12万,半精播15-18万。春季第一水宜在拔节期,结合浇水追尿素15-20千克。后期浇好孕穗水和灌浆水。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和病害,适时收获。
适宜范围:在全省中高肥地块种植利用。
13、济麦19号
原代号(名称):935031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1]002号。2001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鲁麦13号为母本,临汾506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