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推介发布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推介发布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通知
(鲁农科教字〔2008〕9号)


各市农业局(委)、农科院(所),省农科院、农业高等院校和厅属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今年省委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科技引领和助推现代农业建设工作,引导广大农民选择优良品种、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建全省粮食高产活动,省农业厅、科技厅在全省广泛征集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确定2008年发布34项主推技术和80个主导品种,现予推介发布。

  请各地结合实际,加大对发布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的应用指导和宣传,切实发挥科技在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附件:1.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名称
  2.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内容

山东省农业厅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二〇〇八年四月十六日

  附件1:
  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名称

类别

主推技术

主导品种

粮食类

小麦

1、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2、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3、旱地小麦早、深、平高产节水栽培技术

4、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

5、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技术

(一)强筋品种: 济麦20号、烟农19号、济南17号、洲元9369

(二)中大穗品种:潍麦8号、临麦2号、临麦4号、泰山9818、汶农6号、聊麦18

(三)多穗型品种:济麦22、良星99、济麦19号、烟农24号、泰山23号、山农15

(四)旱地品种:青麦6号、烟农21号

玉米

6、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

7、夏玉米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8、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9、鲜食玉米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一)夏玉米品种:郑单958、鲁单981、浚单20、农大108、鲁单984、聊玉18号、金海5号、鲁单9002、登海11号、登海6213号、泰玉二号、天泰10号、东单60号、莱农14号、LN3、鑫丰1号、淄玉9号、天泰55

(二)春玉米品种:丹玉86

杂粮

10、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1、淀粉型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2、夏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水稻品种:

(一)普通品种:临稻10号、临稻11号、阳光200、圣稻13、圣稻15

(二)香稻品种:香粳9407

大豆品种:齐黄28号、齐黄31、菏豆12号、菏豆13号、菏豆14、山宁12号、高丰一号

油料纤维类

花生

13、花生高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14、丘陵旱地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5、花生黄曲霉素污染控制技术

(一)大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丰花1号、丰花3号、丰花5号、潍花8号、潍花6号、花育25号、日花1号、科花1号

(二)小花生品种:丰花4号、花育20、丰花6号

棉花

16、盐碱地棉花丰产栽培技术

17、抗虫杂交棉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

(一)中熟杂交品种:鲁棉研15号、鲁RH-1、鲁棉研24、鲁棉研25

(二)中熟常规品种:鲁棉研28号、鲁棉研21号、鲁棉研22号、鲁棉研29、银瑞361、晋棉38、鑫秋1号

(三)早熟常规品种:鲁棉研19号

蔬菜类

瓜菜

18、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19、早春马铃薯高产促成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20、生姜新品种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21、日光温室茄果类蔬菜嫁接技术推广

22、早春反季节大白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3、控制大蒜异常生长关键技术

(一)夏白菜:胶研夏锦

(二)秋白菜:莱白55、豫新58、西白12号、西白65、

(三)春秋微型大白菜:琴萌1号

果茶类

果树

24、果树袋控缓释肥制作与施用技术

25、甜樱桃良种矮化密植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26、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综合技术

 

27、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其他类

节肥

节药

2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9、新型包膜控释肥施用技术

30、果蔬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生物能源

31、农作物秸秆沼气技术

32、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循环农业

33、农作物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34、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杏鲍菇、双孢菇高效配套技术

 


  附件2:
2008年农业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内容

  目  录

  第一部分 主推技术
  一、粮食类
  二、油料纤维类
  三、蔬菜类
  四、果茶类
  五、其他类
  第二部分 主导品种
  一、小麦品种
  二、玉米品种
  三、水稻品种
  四、大豆品种
  五、花生品种
  六、棉花品种
  七、大白菜品种

第一部分 主推技术

  一、粮食类

  1、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是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是在地力、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的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高产。应用这一栽培技术,可比传统栽培技术获得较高产量,一般可亩产500千克左右及以上。
  技术要点:
  1.根据地力水平确定精播或半精播。0~20厘米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1.22%,全氮≥0.084%,碱解氮≥60毫克/千克,速效磷≥15毫克/千克,速效钾≥80毫克/千克的地块实行精播,可以获得亩产小麦500~550千克;低于上述地力水平应采用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2.选用良种。选用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株型紧凑、抗逆性强、落黄好、丰产性好的品种。
  3.培育壮苗。一是施足底肥。底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二是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三是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四是适宜播量。根据计划基本苗数、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因整地质量和墒情所制约的田间出苗率等因素,计算适宜的播种量。
  4.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精播栽培要求每亩基本苗8万~12万,冬前总蘖数50万~60万,年后最大总蘖数70万~80万,中穗型品种成穗40万左右。半精播栽培要求基本苗为每亩13万~18万,冬前总蘖数60万~70万,年后最大总蘖数70万~80万,中穗型品种成穗40万左右。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和黄淮海冬麦区中上等肥力地块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联系人:余松烈
  电 话:0538-8242694

  2、小麦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健挺的株型;建立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的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减少氮肥的流失,提高氮肥利用率10%左右,减轻氮素对环境的污染,一般较传统施肥增产10%左右。
  技术要点:
  1.小麦氮肥后移技术适用于肥水条件较好的高产麦田和强筋及中筋小麦的田间管理。
  2.确定合理的底肥与追肥比例,施肥比重后移。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50%~70%。
  3.春季追肥时间后移,建立两种分蘖成穗类型品种的合理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一般情况下,春季追肥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的地块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春季追肥可在拔节期至旗叶露尖时进行。
  4.注意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蚜虫;采用人工或化学的方法,防除杂草。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和黄淮海高产强筋和中筋小麦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联系人:于振文
  联系电话:0538-8241484

  3、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
  “早”是指旱地小麦早施重施底肥,“深”是指深耕并将肥料施入深层土壤,“平”是指平播种植不起垄。以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效率,保证足够的苗、株、穗、粒数,提高粒重,使旱地小麦增产10%以上。
  技术要点:
  1.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运用本技术前亩产250~300千克左右的无水浇条件旱地麦田。
  2.播种前深耕25厘米左右,耕入有机肥和化肥。加深耕作层,增加来年雨季降水的积蓄量,扩大根系的吸收范围。
  3.肥料运筹突出“早”、“深”的特点,并注重有机肥和无机肥、氮磷钾配合施用,氮磷钾施肥比例为1:1:0.5。一般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纯氮12千克、五氧化二磷12千克、氧化钾6千克、硫酸锌1千克、硼砂0.5~1千克。所施肥料结合深耕全做基肥施入土壤,以保证冬前分蘖充足,增加亩穗数。
  4.选用高产优质抗旱小麦品种。目前,山东省抗旱品种有青麦6号、鲁麦21等。
  5.平播、不起垄、等行距20厘米播种。旱地小麦主攻方向是早期增加群体,后期增加亩穗数,采用平播能保证有足够的苗、株、穗、粒数,同时缩减操作程序,减少水分散失,省工省力。
  6.培育壮苗,创建合理的群体结构。适时播种,要求基本苗每亩14万~16万,冬前主茎叶片6~7片,冬前总蘖数60万~70万,春季总蘖数70万~80万,亩穗数35万以上。
  7.中耕、镇压和防旱保墒。在雨后和早春土壤返浆时,及时进行划锄,特别是早春应采用锄和压相结合,先镇压后划锄。
  8.生育后期如果出现脱肥现象,进行叶面喷肥或借墒追肥。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和黄淮海冬麦区旱地麦田
  技术依托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联系人:林琪
  联系电话:0532-86080447

  4、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
  小麦垄作高效节水技术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一次灌水用水量30 米3/亩左右,节水30%。垄作小麦的追肥为集中施于沟底,增加了施肥深度,当季肥料利用率可达40%~50%。垄作小麦增加土壤表面积33%,显著改善了小麦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透光率增加10%~15%,田间湿度降低10%~20%,白粉病和纹枯病发病率下降40%,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缩短3~5厘米,株高降低5~7厘米,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垄作栽培充分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千粒重增加5%左右,增产10%~15%。
  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地区。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2.精细整地。深松土壤20~30厘米,耙平除去土坷垃及杂草,然后起垄。如果墒情不足,应先造墒再起垄,如果农时紧,也可播种以后再顺垄沟浇水。提倡氮肥后移施肥技术。
  3.合理确定垄幅。中等肥力地块,垄宽70~80厘米为宜,垄高17~18厘米,垄上种3行小麦,小行距为15厘米,大行距为50厘米,平均行距为26.7厘米,以便于玉米直接在垄沟进行套种;高肥力地块,垄幅可缩小至60~65厘米,垄上种2行小麦,玉米套种在垄顶部的小麦行间。
  4.使用配套垄作机械,提高播种质量。用专用起垄播种机,起垄播种一次完成,可提高起垄和播种质量,利于小麦出苗。
  5.选用良种。以叶片松散型品种为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的边行优势。叶片紧凑型品种可适当加大密度,增加有效光合面积。
  6.加强冬前及春季肥水管理。适时浇好冬水。起身期追肥,亩施尿素10~15千克,垄沟内撒施,然后沿垄沟小水渗灌,待水慢慢浸润至垄顶后停止浇水。小麦孕穗灌浆期视土壤墒情加强管理,脱肥地块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10千克,有利于提高产量。
  7.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8.适时收获,秸秆还田。可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但应注意套种玉米地块的幼苗保护。垄作栽培粉碎的作物秸秆大多积累在垄沟底部,不会影响下季作物播种和出苗,做到秸秆还田。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及黄淮海冬麦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
  联系人:王法宏
  联系电话:0531-83179925

  5、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技术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小麦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山东省每年都有200万亩以上的麦田出现冬春旺长。旺长麦田极易受到冻害和倒伏威胁,造成大幅减产。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综合配套技术在我省济宁、聊城、泰安、潍坊等市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示范工作,目前每年示范面积约为10万亩,一般亩增产10%~50%。
  技术要点:
  1.选用适宜品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抗逆性强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种。
  2.施足基肥。一般亩基施有机肥3000千克左右,纯氮5~7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4.5~7.5千克,硫酸锌1千克。
  3.适期适量播种。冬性品种于日平均气温18~16℃,半冬性品种于日平均气温16~14℃时播种,冬前积温550~650℃。一般冬性品种10月1日至10日播种,半冬性品种10月5日至12日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技术,亩播包衣种子5~6千克,亩基本苗10万~12万。
  4.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因播期、播量控制不力,或冬前积温过多,亩分蘖数超过80万、有旺长趋势时,越冬前和返青后,及时镇压,结合叶面喷施 “壮丰安”等化控剂,控制旺长。一般“壮丰安”亩用量30~40毫升,对水40千克。当日平均气温达3~5℃时浇越冬水。春季追肥采用氮肥后移技术,根据小麦长势,在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浇水,以培育壮苗,提高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对由于气候原因春季旺长麦田,除采用镇压、化控等措施外,适当蹲苗控制,将施肥浇水时间推迟到拔节后3~5天。另外,要根据天气预报,在“倒春寒”来临之前,提前浇水防冻。若发生冻害,要立即采取施肥浇水和根外追肥等措施,及早补救。
  5.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重点做好对小麦地下害虫、蚜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适宜推广地区:山东省中高产麦田。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鞠正春
  联系电话:0531-67866302

  6、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
  夏玉米“一增四改”高产栽培技术,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增产幅度10%~20%。
  技术要点:
  1.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要与品种要求相适应,一般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留苗4200~4700株/亩,大穗型品种留苗3200~3700株/亩。高产田适当增加。
  2.改种耐密型品种。加大郑单958、浚单20、鲁单984、聊玉18号、莱农14号、鲁单9002、天泰10号等耐密型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力度。
  3.改套种为直播。加快推广夏玉米抢茬直播技术,推广免耕直播、及时播种、足墒播种、适量播种。
  4.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一般地块要做到氮、磷、钾等平衡施肥。根据产量指标和地力基础确定施肥量,注意增施磷、钾肥和微肥。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
  5.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提高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玉米播种实现机械化,推广联合收割机收获,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6.其他配套技术。包括适当晚收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免耕或少耕栽培及秸秆还田技术,病虫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灾情应对技术等。
  适宜推广区域:山东省夏玉米主产区
  技术依托单位: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柴兰高
  联系电话:0531-67866302,13589062202

  7、夏玉米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
  夏玉米直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选用中晚熟高产紧凑型玉米新品种(生育期100~105天),改5月中下旬麦田套种玉米为6月5日~15日麦收后夏直播;适当密植,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保证群体密度和整齐度,紧凑型玉米品种留苗4500~5000株/亩,紧凑大穗型品种留苗3500~4000株/亩;完熟收获,即苞叶干枯,籽粒黑层出现,乳线消失时,一般在9月25日~10月1日收获。应用结果表明,与麦套玉米栽培技术相比较增产玉米15%~20%。
  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用中晚熟高产紧凑型玉米品种,要求花后群体光合高值持续期长,耐密植、抗逆性强、活棵成熟,生育期100~105天,有效积温1200℃~1500℃。
  2.改麦套玉米为麦收后夏直播。改5月中下旬麦田套种玉米为6月5日~15日麦收后夏直播,保证播种质量。麦收后可及时耕整、灭茬,足墒机械播种;或者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或者抢茬夏直播,留茬高度不超过40厘米。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播种,等行距一般应为50~65厘米;大小行时,大行距应为80~90厘米,小行距应为30~40厘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
  3.合理密植。紧凑中穗型玉米品种留苗4500~5 000株/亩,紧凑大穗型品种留苗3500~4000株/亩。播种量(株/亩)=(计划亩株数×1.2×千粒重)/(发芽率×出苗率×1000×1000),一般在2~3千克/亩,应根据品种特性酌情增减。
  4.平衡施肥。前茬冬小麦施足有机肥(3000千克/亩)以上的前提下,以施用化肥为主;根据产量确定施肥量,一般高产田按每生产100千克籽粒施用纯氮3千克,五氧化二磷1千克,氧化钾2千克计算;平衡氮、硫、磷营养,配方施肥;在肥料运筹上,轻施苗肥、重施大口肥、补追花粒肥。
  苗肥,在玉米拔节期将氮肥总量30% + 全部磷、钾、硫、锌肥,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15~20厘米),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叶龄指数55%~60%,第11~12片叶展开)追施总氮量的50%,深施以促穗大粒多;花粒肥,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20%,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增粒重。也可选用含硫玉米缓控释专用肥,苗期一次性施入。
  5.精细管理。(1)及时间苗、定苗。于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不得延迟,以防苗荒。(2)去蘖,拔除小弱株。对肥水条件充足,易出现分蘖的品种,应及时将分蘖除去,以利于主茎生长。在小喇叭口期及时拔除小弱株,提高群体整齐度,保证植株健壮,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3)化学调控。在玉米拔节到小喇叭口期,对长势过旺的玉米,合理喷施安全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健壮素、多效唑等),以防止玉米倒伏。(4)去雄和辅助授粉。当雄穗抽出而未开花散粉时,隔行或隔株去除雄穗,但地头、地边4米内的不去。于盛花期人工辅助授粉。(5)中耕松土。于苗期和穗期,结合除草和施肥及时中耕两次。(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播种后,墒情好时可直接喷施40%乙?阿合剂200~250毫升/亩,或33%二甲戊乐灵(施田补)乳油100毫升加 72%都尔乳油75毫升对50升水进行封闭式喷雾;墒情差时,于玉米幼苗3~5片叶、杂草2~5片叶期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00毫升/亩对50升水喷雾,也可在玉米7~8叶期使用灭生性除草剂20%百草枯(克芜踪)水剂对水50升定向喷雾。种衣剂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在小喇叭口期(第9~10叶展开),用1.5%辛硫磷颗粒剂和细砂按1:5的比例混合,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1.5~2.0克,防治玉米螟。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间隔7天,连喷两次,防治锈病和大小斑病。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