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安市2008-2010年循环农业专项规划的通知
(吉府发〔2008〕4号)
井冈山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现将《吉安市2008-2010年循环农业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发展循环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循环农业示范建设的领导,要根据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和建设项目。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落实资金扶持、项目倾斜、信贷优惠等政策,推动循环农业示范建设顺利进行,促进全市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ΟΟ八年三月三十日
吉安市2008-2010年循环农业专项规划
我市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综合开展循环农业示范。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07]43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专项规划。
一、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我市国土面积25258.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4.55万亩,总人口479.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3.24万人,占总人口的77.8%。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406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161.27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4.0:42.6:33.4,人均GDP8558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29元。
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我市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4.8%,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雨量1457.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81天,年平均雨日165天,水资源总量达215.28亿立方米,天然水质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5.5%。
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07年全市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超72.5亿元,形成了畜禽、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带以及金桔、葡萄、蚕桑、茶叶、烟叶、中药材、花卉、蜜柚等地方传统产业板块,为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农业,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资源循环为重点,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立了“三位一体”能源生态新模式。我市从开发清洁能源入手,不断延伸生物链、产业链,在畜牧、水产、粮食、果业、茶叶、蔬菜、花卉、蚕桑等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沼气技术,实现了“畜沼果”、“畜沼鱼”、“畜沼菜”立体循环,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 “三位一体” 的生态农业模式。截止2007年底,全市沼气池累计保有量达21.9万座,小型沼气工程141座,中型沼气工程31座,大型沼气工程10座,农户使用沼气覆盖率达24.3%;建成万池县10个,千池乡镇60个,百池村660个,沼气生态农业示范户达16万户。二是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积累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新经验。自2006年被农业部列为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示范市以来,我市以自然村为单元,以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为契机,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大力建设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加快建设农田有毒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与服务,促进了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2007年在重点完善10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辐射带动728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全市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面积266.9万亩、推广面积616.5万亩。三是推广秸秆生物气化技术,探索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新途径。2005年以来,为解决农村沼气发酵原料不足的“瓶颈”制约,我市组织专门力量,加大技术攻关,采用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生物气化技术,成功探索出了在沼气池内将作物秸秆、有机垃圾转化成清洁能源的新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发酵原料不足问题,而且将生物质转化成了高效优质的有机肥,节约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改善了土壤性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四是创办农业科技园,构建了循环农业建设新平台。为建设好循环农业示范区,从2001年开始,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园建设。目前,以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为核心,在全市9个县(市、区)20个乡镇建立起了6类农业科技园基地,辐射带动周边200个乡镇发展生态农业。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严格按照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部已将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列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管理。五是加强政策体系保障,增添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动力。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意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循环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