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总结农村土地承包和流转规范化试点县经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对象和程序,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继续做好庄浪等县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试点工作,力争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探索完善仲裁制度。
(三)推动农村金融改革。争取国家支持,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积极引导和支持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全资子公司,逐步构建由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搞好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的要求。继续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落实财政补助资金,扩大试点范围。
(四)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务。加快供销社基层社的恢复重建和改造工作,推进社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措施,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助政策。继续搞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市场体系。
(五)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对城镇发展规划的指导,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做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六)继续推动其他涉农改革。认真贯彻《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出台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民要求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积极推进国有林区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搞好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重点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养护经费,基本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贯彻《甘肃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力争今年将全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示范试点县扩大到三分之一以上的县。
六、抓紧建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机制
(一)健全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按照国家关于逐步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环境的价格形成机制的部署,全面落实差别电价、小火电降价、脱硫加价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加强对生物质混燃项目的价格监管。积极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交易市场,全面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尽快将污水处理费标准提高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继续搞好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等国家和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
(二)健全节能减排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统计和监测办法,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建立并实行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强化和完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应用机制,加大对节能重点项目、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
七、搞好社会体制改革
(一)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收入分配的监督和调节。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及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秩序。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逐步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节机制,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衔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继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抓紧建立并落实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食品药品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完成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并落实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推进省直试点单位和兰州市、嘉峪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积极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事业建设,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
(五)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推进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促使技术开发类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民族地区的8个县市为重点,继续实施“两基”攻坚,建立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开放和准入制度,继续搞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校长聘任制和教师准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