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把反映和体现南京古都特色、山水环境、窗口形象和现代化风貌的地区划定为特色意图区,结合风景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开展一批特色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工作,从而保证城市在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历史得以延续、环境得以维持、特色得以提升,城市精神和品质得以提高。
--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和指导,继续推进“三城九镇”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并加强规划指导,完善近期重点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开展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中加强对村镇整体布局和农民住宅集体建设方案的引导,加快推进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较为规范的城乡规划政务公开制度,以城市规划公示制为核心,继续推行城市规划的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规划审批效率,加强批后管理,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规划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规划的立法工作,完善规划领域的法规体系,突出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禁止任何违规操作,提高规划管理服务水平。
--加强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系统性研究,着重对2005年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特色塑造、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加强对南京规划编制、规划管理技术与行政架构的研究,力争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规划管理体系。
(二)“一城三区”建设
继续实行“一疏散三集中”城市发展战略,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一城三区”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拉开都市发展区框架,初步形成“以主城为中心、新城区为副中心、新市区布局合理”的多中心、组团式城市体系,提高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水平。
--河西新城区建设,按照“完善繁荣中部、整合提升北部、全面启动南部、整治严控西部”的思路,重点完善河西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加快中心商务区(CBD)商业功能的形成,提升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按照南部地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适时启动南部地区建设,形成南部框架,完成西部江心洲规划,严控江心洲新建建筑,基本建成河西新城,将设施一流、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
--仙林新市区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城市化进程,完成仙林北部两个片区和新尧新城建设,完善大学集中区(仙鹤片区)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完成高科技产业园区(白象片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住宅区(青龙片区)建设,构建文化气息浓郁、服务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以高等教育和产学研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市区框架。
--东山新市区建设,依托江宁开发区,大力推动南部东山新市区的发展,控制好公路二环以北、牛首山-祖堂山风景区以东地区的建设用地,突出以缩短与主城通达时间为目标的公交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景观,提高新市区整体建设、集约发展水平,提升新市区综合服务能力,使之逐步成为南京南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主城向溧水、高淳拓展的重要载体。
--江北新市区建设,以纬七路过江隧道、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为机遇,重点完善内外交通格局,实现与主城的无缝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加强老山风景区保护和滨江景观绿地建设,形成以老山为背景、以滨江景观为特色的“山、城、江”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全面打造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新市区形象,使之成为南京向苏北、皖南辐射的重要窗口和江北门户。
(三)老城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控制老城开发强度,重点提升整体品质,严格控制老城的建筑密度和高度,划定老城高层禁建区,控制新增高层建筑和住宅建设总量,严格控制重点地区城市轮廓线;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精心再现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迹,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继续保护建设明城墙风光带。清除明城墙两侧文物保护紫线内的建筑;全面完成所有现存城墙本体修缮保护工作,为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创建世界城市品牌奠定基础,启动申遗工程。
--深度开发建设秦淮河风光带。实施秦淮河旅游品牌战略建设,完成秦淮河旅游运作总体方案,进一步做厚做优做活秦淮河风光带,挖掘秦淮河的文化内涵。
--整体推进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拆建还林,系统整合人文、自然环境,保护中山陵区域特有的历史建筑风貌特征,整体提升景区景观形象、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把中山陵景区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打造南京“六朝文化”亮点。研究与规划建设六朝皇家公园,抢救六朝石刻遗存,有选择地收集散落民间的六朝石刻,创建六朝石刻博物馆,开辟六朝石刻游览专线。
--积极保护修复明清文化遗迹。复建江宁织造府、金陵大报恩寺,整合朝天宫地区、南捕厅历史街区等历史文化资源;继续实施门东门西地区改造,维修展现沈万山故居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变很多宝贵历史文化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展现历史文化风采。
--重点保护民国建筑。规划控制好重要民国建筑周围建筑的色彩、间距和高度。保护和整修以“总统府”为核心的民国建筑风貌区、以颐和路片区为主体的民国公馆建筑群,整修一批民国时期中外名人公馆。
--整合提升新街口核心区。完成新街口核心区建设和提档升级任务,提升新街口综合服务功能和整体品质,通过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整合改造,完善步行系统、休闲系统、绿化系统和停车系统,使新街口核心区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优、效益最佳的商贸商务中心之一。
--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按照“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与环境整治实施计划,结合建设项目、老城改造和土地储备,对绕城公路以内的71个城中村进行统一规划和逐步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向城市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
(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构筑以江为轴、跨江发展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铁路、过江通道、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城市路网格局、调整优化路网结构、确保节点通畅运行,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在都市圈中的龙头地位,更好地“呼应上海、辐射周边”,实现南京自身快速发展与区域联动发展的有机统一。
1、对外交通。构建“方便快捷、安全有序、经济环保、保障有力”的和谐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体上达到“基础设施适度超前、交通服务全面适应”的交通基本现代化目标。
--初步形成华东地区最大铁路环形枢纽。建成铁路南站、宁合城际铁路,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南京段、大胜关铁路桥、宁沪城际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