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构筑融经济、生态、旅游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化农业体系和布局框架。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特色蔬菜、苗木花卉、优质畜禽、特种水产和旅游农业等五大特色产业。到2010年,五大特色产业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建设名特优新稀农业产业带,促进特色化发展和集中化布局,重点培育高淳优质螃蟹、溧水青梅黑莓、江宁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浦口苗木花卉及休闲农业、六合畜禽规模化养殖和孝陵卫农业科技等六个生态农业产业群。在山地草坡地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在缺水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2)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形成两圈、六块农业生产格局。沿城市二环线及以内地区构建都市近郊生态农业功能圈;二环线以外地区构建都市远郊生态农业功能圈。打造南京农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区块,江宁区建成农业科技辐射中心和农产品加工密集区;浦口区建成苗木集散地和畜禽渔良种繁殖基地;六合区建成“特色功能食品”生产基地;溧水县建设全省丘陵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高淳县发展特色蔬菜与特色水产基地;栖霞区发展生态旅游区。
(3)培育生态发展模式。以立体种植、清洁化生产、秸杆还田利用、土地使用种养结合等关键点,建立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零排放、自净式水产养殖、规模化适宜密度水产养殖和清洁化养殖等多种养殖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农林种养、农牧复合、农渔复合等农林牧复合模式。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有效控制旅游密度,培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4)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建立以循环型农业为主导的产品结构,逐步降低农业有害化学品的投入强度,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物资循环再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5)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发展高产、生态、安全的优质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节粮型畜产品和名特优新水产品。提高养殖业比重,加快发展畜牧业和奶业,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和花卉产业,发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加工。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规划到2010年,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认证超过150个,有机食品认证40个以上。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到15%。
(6)建设生态农业园区。鼓励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以基地和五大特色产业为龙头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加快林业绿化产业链的延伸,推动绿化基地的建设和林业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园艺水平,扩大苗木园艺等的辐射区域,促进绿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农田生态条件建设,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7)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加快农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繁育、饲料饲养、疫病防治、资源节约、污染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推行农业标准化,发展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适用技术。
2、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生态转型。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效降低单位产出的资源、能源消耗。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生产和洁净产品生产等产业。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产出的生产企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推进力度,大力推广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促进企业原料、能源、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污染物减量排放。在重点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石化、冶金、汽车、能源、建材、纺织等行业建设一批达到清洁生产一级标准(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建立ISO14000体系,并开展自愿认证。到2010年,占全市污染负荷90%以上的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施清洁生产,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达到2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20%以上。
(3)大力培育生态型企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开展循环工业企业建设示范,并建成一批示范生态型企业。积极构建生态产业链。坚持以龙头产业为核心,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物耗低、污染少的产品,构建上下游紧密相连的产业生态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优化配置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和生产率。构建石化、钢铁、电力、汽车、电子、建材等六大产业生态链。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4)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减少污染、优化环境、促进生产、提高效益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的方法,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把现有9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做大做强的同时,充分考虑开发园区内各类项目在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完善产业配套,对上下游企业进行链接,通过在开发园区内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让园区内的工业生产彼此之间进行原材料的上下游链接及废物再利用的最大化,实现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使开发园区经济成为南京今后循环经济发展的龙头。
(5)南京化学工业园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绿色化工为理念,延伸和拓展以原油、天然气、氯碱等为原料的石化产业生态链;提高精细化工产品比重,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园区基础资源生产率;进一步优化园区热力管网,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做好园区热电优化运行,降低能源消耗;加速建设长芦片、玉带片间5公里宽度绿色生态走廊,确保主城区洁净空气通道畅通,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加强园内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和中水回用,实现废水资源化。
3、发展循环服务业。
(1)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依据南京物流生态的特点,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以物流基地为平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发挥现代物流业的产业链接作用。加快推进生态综合物流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龙潭、空港、丁家庄、江北化工等物流基地的建设,形成支持区域物流的物流节点、网络和体系。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运作的绿色化,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源。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规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示范区,引导全市物流业的生态化发展。积极建立物资分拣回收-再制造的系统,重点拓展企业逆向物流,以物流促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污染的减少。
(2)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整合自然景观、六朝古都、明朝文化、民国文化、现代人文旅游资源,凸显精品生态旅游特色,形成以山水城林、自然与人文、科技与文化融合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汤山温泉、大石湖、浦口“一山三泉”、将军山、金牛湖等一批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江心洲、八卦洲等一批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整合沿江旅游资源,以一矶(燕子矶)、两岛(江心洲、八卦洲)、三山(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以及绿博园等项目为主要载体,形成具有浓郁滨江色彩的生态旅游观光带。优先引导旅游产业链中餐饮、购物和娱乐环节的生态消费。
(3)加强旅游景区的生态保护。重点加强对景区外围环境的整体保护;保持自然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严格控制服务设施、人造景观、娱乐设施对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古迹的破坏;加强生态廊道保护与建设,防止景观破碎化;建立景区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普及生态、环保厕所;发展景区绿色交通,提倡使用轻污染的机动车、太阳能电能驱动的小车以及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鼓励采用绿色环保型服务用具和服务设施,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系统。建设绿色旅游景区。力争到2010年,旅游区环境达标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