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口岸打私办宁波电子口岸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

  5.用户群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宁波地区中国电子口岸注册企业近11000家,宁波电子口岸独立注册用户2500家。涵盖了货主、货代、船公司、船代、堆场、码头、仓库等各类实体企业。
  (二)宁波电子口岸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体制性障碍一时难以突破。电子口岸的政务项目开发涉及到国家和省层面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和体制性问题,整合工作的推进目前难以取得突破。政务项目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致使平台建设不尽完善,平台运作不够顺畅。
  2.电子商务类项目还处于探索阶段。2004年宁波海关公共信息服务网与宁波港EDI中心实现了“两网”初步整合,数据共享程度不够深入,使物流商务项目的开发建设难以完整推出。另外,第四方物流项目正在研究之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有效推进。
  3.代码标准的差异性阻碍平台项目开发推广。根据对企业用户的调查,目前企业使用的客户端系统各不相同,代码标准不统一,物流商务项目建设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且对各类实体联网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造成一定困难。
  二、宁波电子口岸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
  (一)战略定位
  宁波电子口岸原规划目标定位以政务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政务项目的开发应用为主,向广大企业提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以政务带动商务发展的信息平台,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操作”的运作模式,现转变为以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信息平台建设和部门信息化建设共同发展,部门信息化由口岸各相关单位自行建设,信息平台按照“政府支持,市场化操作”模式进行开发建设。
  目标定位和运行模式的适时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子口岸建设的着眼点应更宽阔,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等相关环节。宁波电子口岸由电子口岸信息平台,有关部门在建、已建的信息系统,生产、仓储、代理等企业的信息化及与“大通关”工作密切的第四方物流等部分组成。
  2.目标定位和运行模式的转变,并不是放弃政务,而是条件成熟一个就推进一步。把与“大通关”相关的商务项目融入平台内容,既为公司市场化运作提供了灵活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又从更大范围推进“大通关”工作。
  3.目标定位和运行模式的转变,并不影响平台原定的发展目标,即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加快口岸各相关部门工作环节的电子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搭建功能完善、辐射国内外的口岸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口岸信息资源的整合,确保宁波电子口岸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二)总体发展目标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