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加快京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
(京农发〔2008〕45号)
各区县农委(丰台区林业局)、科委、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市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和《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京政发〔2007〕22号)的统一部署,创新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加快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引导科技要素向农村聚集,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农民田间学校的重要意义
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采用非正式成人教育的方法,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农民田间技术培训活动,是国际流行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深受农民欢迎。
自2005年以来,市农业局组织市、区县和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针对郊区蔬菜、瓜果、草莓、食用菌、生猪、奶牛、肉羊、肉禽、鱼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发挥国有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依托企业、合作组织、协会、园区和种养殖科技示范大户等,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00余所,举办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培训班11期,培养辅导员200余名。田间学校开办过程中,通过创新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法、引进思维拓展训练,鼓励农民动脑、动口、动手,开展农民互动式专题讨论700余期,调动农民参与田间实操试验500余次,调动了农民主体意识,激发了农民创新意识,增强了农民协作意识,农民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显著提高,农民训前和训后成绩平均提高4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100%,农民户收入平均增加53%。通过采取以校带校、以校带队、以校带组等多种方式培养专业型新农民近3000人,90%的农民学员成为村里的土专家和技术明白人,辐射带动2万余户农民科技致富,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目前,京郊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接受慢,科学知识与技术进村入户渠道不畅,农业科技人员创新推广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新型农民培养不足,导致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低。近年在农村开展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实践表明:农民田间学校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践,是促进农民与技术、市场、信息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知识向农村聚集的有效载体,是创新推广机制、推动科技重心下移、培养农民推广员和科技协调员的有效平台,是激发农民和调动农民主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因此,加快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对提高农民整体科技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建设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