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贴近实际,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1、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市级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扩大预案体系的覆盖面,增强预案内容的实用性。根据全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补充、调整相关应急预案,在实现全面覆盖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工作程序,细化应急处置工作标准,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措施。
2、抓好基层和重点部位预案建设。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县(区)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以建立完善基层预案、提高预案针对性和实用性为重点,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大力推进应急预案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确保到2008年底,所有乡镇、街道、村社、社区、学校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预案编制工作。抓好较大规模集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大对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协调力度,使各类预案符合实际、简明扼要、好记管用。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实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通过应急演练和工作实践,检验并不断提高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研究制定应急预案管理规定,建立预案修订制度、评审制度和备案制度,明确预案评估、动态管理、备案管理的程序和要求,提高预案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三、积极探索,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1、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公共安全形势的分析研究和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抓好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预测预警平台建设,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动基层应急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布低温冷冻、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气象信息及各种预警信息,协调做好预防工作,努力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依据各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研究制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规程和工作手册。建立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的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市县(区)之间、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建立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3、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准确判断发展态势,科学应对,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先期处置;根据事件分级分类标准和实际情况,及时启动相关预案,有序开展救援防范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