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在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投入机制上,我们建立了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经营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近年来,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做到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实施到哪里、部门的项目资金就跟到哪里的要求。近两年来,我省投入环境保护的财力大幅度增加。仅省级财政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70.51亿,其中直接用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资金达19.20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近50亿元,带动部门配套资金81亿元,村集体、农民群众、社会投入483亿元。省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006年开始,省财政投入2亿资金实施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保专项补助,支持源头地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时,各地积极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举措,使农村污染减排量成为有价资源,鼓励企业投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为农村环境保护筹集更多资金投入。
(六)加强宣传,努力营造社会氛围。把农业农村节能减排纳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经常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干部群众主动参与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同时,加强对政府领导干部、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干部的知识和技术培训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相关知识、管理和技术水平。在农民和农村个体经营者中开展相关技术的教育推广培训工作,传授他们好的污水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初步呈现出城乡环境保护互促共进、城乡生态建设相得益彰的态势,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方领导、基层环保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污染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工业污染治理,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村容村貌改善建设,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想。经济发达和环境敏感地区的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进展相对较快。
(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较严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有增无减,畜禽渔养殖污染、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已是污染农村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三)工业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我省乡镇工业点多面广,一些城郊地区的环境污染矛盾纠纷增多,成为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土壤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