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实施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构建工业园区化发展格局。
对处于中心城区的炼焦煤气、金碧兰、东药、沈化、沈啤、味精、重型等100多家大型工业污染企业,全部进行搬迁改造。关闭小型水泥厂、土法干燥窑、三环内的铸造、锻造及金属加工企业。淘汰糠醛、酒精等落后产能行业。
3.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发展规模化、区域化农村经济。
重点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区倾斜,对已经确定的20个农业主导产业区和13个农业经济区,鼓励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扶持新品种引进推广,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加快富民经济小区扩面升级。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与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构建农村区域物流中心。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产和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增收致富能力。
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对全市农田进行农业生产过程的全过程监督,削减农药化肥用量;大力推广有机肥和测土施肥,禁施有毒有害农药,实施“禁施区”、“限施区”措施,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在适宜地区大力建设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完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率,使有机食品生产面积占15%以上,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面积占60%以上。
(五)完善城乡统筹、生态文化繁荣的和谐人居体系,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水平和人文素质。
1.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环境面貌大改观。
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以农村为重点,采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改水、改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重点整治环境脏乱差,清除村镇“三堆”,建设改造村庄路网,完善路灯、集中供水设施、排水系统、卫生厕所,到2010年前,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绿色村庄”建设,乡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中心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5%,农村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建设乡村公共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休闲活动和文化娱乐场所。
建设宜居城区。以水绿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扩大水面建设,水面积覆盖率达到10%以上;完善公共绿地植被覆盖,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形成金廊、浑河、南北运河、二、三环等南北贯通、东西网联的水绿廊道生态景观。
2.开展“绿色单元”系列创建,营造和谐环境氛围。
开展创建环境优美村、绿色社区、机关、学校、工地、企业、饭店、商场、小区等活动,50%社区成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大。培养公众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观念,倡导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价值观,提升市民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自觉性。
3.普及环境教育,促使生态环境意识深入人心。
启动环境教育网站,建设多种类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各阶层、各领域环保知识培训和生态警示教育,建设大众文化欣赏设施和一批生态标志性文化设施,普及社区和村屯生态文化,定期组织生态文化经验交流会,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宣传生态文化,倡导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年进行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调查,确保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达到90%以上。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理念,促进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