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年度目标: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专利申请量增长25%以上,绝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新增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其中,过亿元90家、过10亿元30家。
主要措施:落实部际协调小组会议精神,建立正常工作联系机制,逐项落实国家5部委《纪要》议定事项,组织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发挥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作用,继续对“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予以重点扶持。坚持和完善市领导联系点、重大项目现场办公、经济运行调度会和科技特派员等制度,着力培育以科大讯飞、四创电子、芯硕半导体、科大立安、易能公司、开尔纳米等为龙头的微电子及软件、公共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完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瞪羚企业”行动计划和“一企一项”示范工程取得明显进展。
21.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年度目标:提升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层次,进一步完善功能;各类孵化器迅速成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启动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创新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示范区初具形象。
主要措施: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七大创新平台全面建成并发挥作用;推动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蜀山区和省市共建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服务中介机构,基本形成中介服务机构网络体系;完善损失补偿办法,大力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机构,推动国有担保公司股份制改造,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担保体系,积极推动市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等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服务,推动省工商银行开设无形资产质押等业务,积极争取高新区列入国家非上市中小企业股权挂牌交易试点;认真办好第八届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实施“百名企业家培训计划”;进一步理顺示范区管理和建设体制,完善规划,体现特色,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金、项目、人才集聚,尽快建成一批重点工程。
22.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年度目标: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2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30%以上;专利授权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授权总量的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拥有发明专利的占30%以上。
主要措施: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成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专利资助力度,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及专利产业化进程。以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服务对象,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专利权质押贷款的融资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专利技术实施投资体系。建立国家专利技术交易展示中心。加强对优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3.积极申报“合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年度目标:加强与芜湖及周边地区创新资源的联系与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争取有实质性进展。
主要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与芜湖等市共同促进申报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我市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优势,加强与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淮南和蚌埠等市的创新资源整合,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建立健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及促进、服务创新的平台和推动以企业创新为重点的高新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24.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
年度目标:除公用事业类之外,其他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实现市国资委重点监管企业户数由67户减少到17户。
主要措施:全面完成职工国有集体身份置换,在此基础上实行全员聘用竞争上岗制度;对处于竞争领域且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与企业主业关联度小且效益差的辅业企业、部分国有参股企业等,通过关闭、破产、国有产权转让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退出;对主业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引导带动力的企业实施资产整合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对存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实行任期聘用制,全面实施企业负责人年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将改革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考核结果与薪酬、职务任免挂钩。
25.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年度目标:清晰界定市区两级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划分市区两级建设管理权限,理顺关系,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城市管理体制。
主要措施:按照“事权下放、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市区两级政府在规划管理、经济信息收集和发布、投融资体制改革、市场监管、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定位和权限划分。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统一和规范行政行为,破除部门利益阻隔。坚持管养分离、专业化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公共安全的原则,加快市政单位改革步伐,提高市政设施养护维修的作业和绩效水平。按照“分类指导、管办分离、重心下移”等原则,积极推进园林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新机制。
26.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
年度目标: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主要措施:一是加快推进三县农村信用联社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能力,适时申报组建三县农村合作银行。二是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推动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加快发展,提升经营管理和支农服务水平;积极争取在肥东、肥西试办村镇银行。三是加强与农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四是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加大对逃废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打击力度,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七、扩大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