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建设商品林和经果林基地。在丘岗中下部立地条件较好地段,大型河流、渠道两侧坡地,集中连片培育商品用材林。在光照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管理方便的丘岗缓坡,集约经营、连片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果木林。在房前屋后空隙地,建立“小五园”,发展庭院经济,广植优质高产林木。
3.建设生态村庄。以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美化村庄环境,建设一批生态村庄示范点。
加强村庄规划。借鉴先进村庄规划建设经验,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完善村庄布点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加强村庄整治。清理拆除闲置、废弃及私搭乱建房屋,解决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减少零星分散养殖。结合村庄地形地貌,完善村庄排水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垃圾管理,改变垃圾乱堆乱放现象。村庄整治要突出特色,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
五、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的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认识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开发,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合肥、滁州、六安、淮南4市和14个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制定措施,层层落实工作目标,确保如期实现综合治理开发目标。
(二)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宽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投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机制。积极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参与综合治理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鼓励支持全民创业。优化创业环境,革除束缚创业的体制弊端,建立支持创业的激励机制,激活群众自主创业潜能,为全民创业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支持农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争创殷实家业。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制约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简化农村个体工商登记手续,农村经纪人实行低门槛准入政策。积极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提高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继续做好联系帮扶工作。继续实行省、市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型企业对口联系帮扶制度,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不改面貌不脱钩”的要求,认真总结帮扶经验,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拓展帮扶工作思路,明确帮扶目标,加大帮扶力度,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履行帮扶职责,推进综合治理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