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推广经济实用车型,合理安排线路,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3.积极推广农村新能源。加快调整农村能源结构,着力提高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加快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工程建设,积极改圈、改厕、改厨,变“农村三废”(秸秆、粪便、垃圾)为“农村三料”(燃料、饲料、肥料)。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加强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
积极利用太阳能。积极推广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发展反季节瓜菜生产。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建设一批太阳能路灯、家庭照明灯、太阳能水泵、中小型太阳能电站等示范工程。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和风能。结合小城镇、小康村和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鼓励发展生物质能,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示范工程。
(三)生态文明工程。
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试点,完善乡镇和村庄规划,改善乡村容貌,努力使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提升,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1.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污染。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限制氮、磷严重超标地区的氮肥、磷肥施用量。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鼓励集约生态化的养殖模式,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垃圾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确保养殖废弃物达标排放。
努力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利用秸秆发展养殖业,生产食用菌,推进秸秆制板、提炼生物油、气化、发电等项目实施。
2.建设林业生态体系。以实施安徽林业“百千万”增绿增效示范项目为契机,积极发展林草混栽,培育和增加森林资源,形成以绿色植被为主体,成片生态防护林、商品林和经果林为基础,绿色长廊为骨架,农田防护林网、沟渠和城镇村庄四旁绿化相配套,点、线、面相结合的高效林业生态体系。
建设生态林体系。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优化树种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的山场以及河流源头和库塘周围,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在铁路、公路、河渠沿线,营造护路、护岸、护坡林带。在城镇、村庄四周,营建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的防护、风景兼用林。在城镇、村庄内部,以植树绿化为主,配合人工草坪,建设防护、风景、公共、专用等各种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