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地处泛长三角地区,具有区位、交通、土地、劳动力、农副产品资源等诸多优势。随着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快速推进,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将会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省会经济圈逐步形成。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是我省确定的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和形成,必将推动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布局逐步向周边县乡延伸拓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为本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续的活力。十年综合治理开发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发展基础,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
三、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实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三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和谐。
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科学编制综合治理开发规划,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
坚持全社会参与,形成治理开发合力。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明确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开发的良好局面。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治理开发的内在动力。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加快农村各项改革步伐,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增强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合肥近郊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建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