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2008-2012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大力开展“把树种上”工程,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大林业投入,全面推进基地造林、村庄集镇绿化、绿色长廊和农田林网建设,“把树种上”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以绿色长廊为骨架,以城镇村庄为实体的“点、线(带)、面”融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十年累计新增森林面积16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14.1%提高到2007年的18.5%。
  (三)合力启动“把路修通”工程,交通状况明显改观。结合国家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多方筹资、整合投入、精心组织、科学施工,集中力量“把路修通”。十年来,全区新改建县乡村公路6059.9公里,修建村村、村组道路6524.9公里。2007年底,区内省级重点治理乡镇行政村通车率达98.7%,比1997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四)强力推进“把结构调优”工程,农业结构明显优化。因地制宜,努力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健康养殖业,重点建设了棚室蔬菜、江淮草莓、“双低”油菜、低油花生、特色畜禽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97年的57.4∶2.0∶31.6∶9.0调整到2007年的52.1∶3.4∶34.1∶10.4。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7年增加了2081.7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塘坝工程规模小,骨干水利工程不配套,蓄水、供水能力不足;乡村道路标准低,村村、村组之间通行条件较差;生态环境仍较脆弱,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加剧;农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比重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面临新的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实现新提升的重要机遇期。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将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为全区综合治理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
  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重点加强中部粮食主产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也是我省重要的粮油畜禽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