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地要将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列入合格企业和等级企业评估标准,鼓励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校企联合创办的企业以及用于学生实习的工厂、车间和实训基地,其企业营业税、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后用于办学。企业用于学生实习的工厂及车间,其相应的生产经营项目经当地工商、税务和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审核认可,可享受校办企业优惠政策。
(九)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经费要实行财政单列。启动建设温州广播电视大学新校区,加快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建立和完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践行“学有所教”,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发挥学校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的资源优势、文化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优势,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进一步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
四、注重内涵集约发展,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体系。要加强高校规划,推动高校向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目标迈进,确立温州作为全省三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要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整合完善高教园区,大力支持温州医学院办学,努力办好温州大学,使两校整体办学实力达到省内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到2011年,在温高校博士点和硕士点数量分别达到8-10个和80个以上,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8万人以上(其中本科生4万人以上,研究生2500人以上),成人高校在册生达到10万人以上。
(十一)加强高校区域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合作研发、共建学科专业和重点实验室等途径,实现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加快实施我市“大院名校”引进工程,增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高校教师引进机制,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温州所用,充分发挥高校引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开展市级重点专业评选工作,启动在温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加大服装、皮革、印刷、海洋生物等与温州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示范专业和特色学科建设,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充分发挥地方高等教育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计划地建设“引进教师公寓”,实行“租赁为主、分配为辅”政策,切实解决引进教师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