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力求速度与结构相统一。进一步强化两业并举的支撑结构,2008年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分别比上年预期高1.5、0.5个百分点。二是力求投资与消费相协调。在确保投资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上年预期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比上年预期提高2个百分点。三是力求资源与环境相衔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在我市一批重化工项目加快实施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了节能减排预期指标。四是力求创新与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自主创新,首次将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突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预期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全面增收,首次将两项收入安排为同步增长,其中农村居民收入预期增幅为8年来最高。着力推进城乡一体的就业工作,新增就业岗位预期为近年预期安排的最高水平。
三、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关键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抢抓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市人大的全程参与和监督下,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多角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重点评估结构优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的执行情况,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踪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政策举措,促进与全市总体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逐次推进。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要求,在“十一五”中后期,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更加重视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体现好字优先的要求,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着力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分工。中心城区要把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主要方向,强化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稳步提高服务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从2008年开始,把发展服务业纳入中心城区绩效考核。加快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步伐,实施武重、武锅、江南、裕大华等企业搬迁改造,推动古田地区化工企业搬迁工作。增强三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经济带的综合实力,强化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出口加工区)的核心支撑作用,积极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和融合。更加重视城市东北部区域的发展,深化东北部生产力布局规划、临空经济规划编制,实施好阳逻、化工新城等专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推进项目布点与建设。大力发展临空、临港经济。
(二)着力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积极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市上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按照打造“两型社会”的要求,抓紧制订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并迅速启动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主要是紧扣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建设“两型社会”这一改革试验区主题,加快武汉发展,建立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提高武汉的辐射力,为产业转移和经济集聚提供载体。同时,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积极做好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内其它城市的对口衔接,建立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大力提升行政效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设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凡是具备网上审批条件的事项,实行全程网上审批。2008年,全市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41个市直部门全部实行“一表受理、一网运作、一次发证”。二是规范行政行为,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加强执收部门收费收入管理,对部门(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进行全面清理,确保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巩固政府部门与市场中介组织脱钩的成果,新成立的中介组织不得挂靠政府部门。加强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将所有网上办理的行政业务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的范围。进一步发挥市行政投诉中心的作用,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三是降低行政成本,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探索试行公共服务外包制,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组建涵盖所有政府招标投标交易行为的、综合性、集中统一的招标投标服务中心,强化招投标工作监督机制。四是面向全体市民,创新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的每个社区、远城区的每个乡镇建立服务中心。实施“楚天一卡通”工程,将公交、水、电、气、路桥等收费纳入“楚天一卡通”收费范围,方便群众,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