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会展业:以“贵阳避暑季”品牌为突破口,推进品牌塑造和市场开发;通过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会展机构合作,力争2010年前建成贵阳会展中心,以交通运输、通讯、旅游、餐饮、住宿业为支撑,以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企业为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完整、坚实的会展业产业链,使贵阳成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大型展会的举办地,实现展会专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
5.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生产资料经纪、货运代理等中介服务的行业。同时规范发展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策划等专业服务业。引导现有中介机构调整重组,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提升全市中介机构从业人员规模及素质,建立健全引进自律管理制度,健全从业人员和机构准入制度,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二)突出生态、品牌特色,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
1.旅游业:围绕“中国避暑之都”、“温泉之城”城市品牌,整合宣传、旅游、文化资源,努力把“贵阳避暑季”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产品。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力争到2010年前建成青岩古镇历史文化旅游区、开阳南江峡谷喀斯特生态旅游区、息烽乌江峡红色旅游区、修文阳明文化生态旅游区、乌当温泉度假旅游中心区、南明河城市风光旅游带、观山公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加大对商务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投资机构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加快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形成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大规模培训旅游从业人员,做好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把贵阳建设成为集文化、商务、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全省旅游服务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
2.文化业: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娱乐、工艺美术、信息网络、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建立和完善著作权保护机制,规范和发展文化娱乐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挖掘整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创新,打造一批以“多彩贵州风”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龙头文化企业。力争每年都有新的反映贵阳地方文化、面向贵阳旅游市场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组合优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经贸、体育等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形成古玩收藏品、茶文化、书画、娱乐演出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带、基地和聚集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组建和培育一批文化(集团)公司,扩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规模和类别,推进文化产业社会化。大力发展现代传媒资讯,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壮大贵阳日报传媒集团。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