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市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看,全市初、精制加工企业也都主要集中在昌宁、腾冲和龙陵三县。据不完全统计,昌宁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247户,占42%;腾冲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111户,占18%;龙陵县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135户,占21.95%;三个县茶叶初、精加工企业户数占全市总户数的80%以上,茶叶加工的主要骨干企业都集中在上述三县。从有利于产业发展和发挥优势,有利于产业化经营和打造品牌,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出发,“十一五”全市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发展的重点是昌宁县、龙陵县和腾冲县。全市茶叶加工业区域布局规划见附表:保山市“十一五”茶叶加工业区域布局重点企业一览表。
(二)发展重点
茶叶加工业的发展要依托茶叶种植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茶园面积要通过实行“三个一批”。即: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保持茶园面积40万亩,可采面积36万亩,其中:良种茶面积15万亩(新植5万亩),同时,依托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建设20万亩优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其中:无公害茶15万亩、绿色有机茶5万亩。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0个,辐射面积3万亩。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化肥、农药和其它污染物污染茶园,从源头把好茶叶质量关。在原料保障的前提下,依托现有的龙头加工企业,重点发展4大类茶叶品种。
1.巩固提升绿茶。绿茶是我市茶叶的传统品种,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成熟,但中、高档茶所占比例不高,附加值低。绿茶加工要通过改善加工生产条件,改造生产设备,提高产品精细加工程度,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中、高档茶(包括无公害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比例和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2.大力发展普洱茶。普洱茶是云南的优势产品,也是我市的优势产品,我市的大叶种茶是加工普洱茶的优质原料。近年来,我市普洱茶加工发展较快,据调查,至2006年9月,普洱茶主要加工生产企业已形成生产能力1.15万吨。普洱茶加工要在“云茶”品牌之下,注重打造保山普洱茶品牌,在原料、产品质量保障的基础上,扩大产量,提升质量,在抓好压紧茶和饼茶生产的同时,适当增加散茶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
3.稳定发展红茶。全市主要红茶加工企业有2户,2005年生产红茶590吨(昌宁兴顺达茶厂500吨),红茶产品主要市场在俄罗斯等国家,近年来,市场前景看好。红茶产品主要在提高质量、增加小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出口市场的引导下,稳定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