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
2.积极申报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十一五”末,全省争取申报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30个。
3.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争取主导或参与新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20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
4.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力争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争创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
5.积极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如食品安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奖”等。
(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
1.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与咨询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网络。以报刊、网络等为载体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出口企业的信息传递网络。
3.完善“WTO/TBT”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国家三大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技术法规数据库、WTO/TBT-SPS通报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WTO/TBT技术标准专题数据库,提高WTO/TBT专题技术标准数据库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
到“十一五”末,力争建立6-8个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扶持5-6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立2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和50个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40个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30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