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岳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岳阳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3.3 保障措施

  (1)坚持环境综合整治。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目标,全面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和生态保护区建设。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提高城市品位。

  (2)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控制新污染源。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影响评价工作和“三同时”管理工作,做到增产不增污、少增污或减污,积极治理老污染,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依法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

  (3)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向全面地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4 规划期限

  “十一五”规划期为2006年至2010年。

第四章 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概述

  4.1 自然环境

  岳阳市临长江、畔洞庭,现辖4个县2个县级市6个区,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6万,其中城区面积8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8万。先后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境内有洞庭湖、岳阳楼、君山岛、南湖、张谷英村、屈子祠、团湖公园等景观,及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五尖山省级森林公园。

  4.2 经济环境

  岳阳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湖南省唯一的临江口岸。洞庭湖、长江黄金水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正在建设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在境内多元交汇,水陆交通便捷。城陵矶港口1996年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港口。

  岳阳是一个以石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石化、饲料、医药、纺织、建材、造纸6大支柱产业。大工业优势明显,中央在湘企业形成的产值中岳阳占到了1/4。饲料产业是我市第二大产业支柱,浓缩饲料销售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4。岳阳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产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水产品产量居全省之首,长江河蟹、洞庭青虾、湘云鲫(鲤)成为岳阳水产品三大特色品牌。

第五章 工业污染防治

  5.1 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结合企业改制,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管理,增加环保投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遏制环境污染。基本任务是:

  5.1.1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污染势头,削减全市废水排放量,力争到“十一五”末,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8%,排放达标率达到95%。

  5.1.2 加大工业废气治理力度,提高废气处理率,努力控制工业废气污染物含量,力争到“十一五”末,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5%。

  5.1.3 加快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争取达到70%以上。

  5.1.4 加强放射源的环境安全监管,防止放射性环境事故发生。

  5.1.5 进一步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利润分别达到5.0亿元、1.0亿元以上。

  5.2 主要措施

  5.2.1 加大新污染预防力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对新建项目,认真落实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坚持总量控制、以新带老、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与方针,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督管理,切实落实“三同时”制度,大力预防和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5.2.2 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三废”治理力度,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水平。在“十一五”期内,结合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利时机,淘汰一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生产装置和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技术改造和工业“三废”治理力度,着力推行清洁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工业“三废”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全市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5.2.3 积极推进节能战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工业燃料结构改革。倡导工业企业以气代煤、尾气及余热综合利用,采取有力措施,限制使用高硫煤,同时加大脱硫设施建设力度,基本消除煤烟型污染的压力。

  5.2.4 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六章 生态环境

  6.1 目标与任务

  6.1.1 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遏制生态破坏,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需要。“十一五”期间,逐步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促使生态环境质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6.1.2 基本任务

  (1)建设中国洞庭湖博物馆。

  (2)建设东洞庭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3)创建2-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区。

  (4)加强铁山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建设,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环境污染。

  (5)加强乡镇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全市乡镇工业企业废水治理达标率达到70%,废气治理率达到9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6)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树立1至2个环境优美乡镇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小城镇环境保护规范化发展。

  (7)发展循环经济,抓好1至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6.2 主要措施

  6.2.1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分地推进、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统一监督的原则。

  6.2.2 加大乡村环境保护力度,推广生态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

  6.2.3 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积极治理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落后生产工艺向乡村转移。

  6.2.4 注重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大力植树造林,积极整治矿产等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治理水土流失,整治河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减轻自然灾害。积极引导乡村小城镇环境建设,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6.2.5 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资,保障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落实,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注重发挥综合效益。

第七章 环境法制与环境宣教

  7.1 环境法制建设

  7.1.1 目标

  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依法行政。完善制度,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办案质量。

  7.1.2 措施

  (1)认真开展“五五”普法学习,将普法学习与环保岗位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环境法制观念和环保执法水平。

  (2)搞好环保执法质量考核,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检查制度,实行有错无为问责。

  (3)健全环保行政执法制度,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制订错案追究和有功人员奖励制度。

  (4)认真做好环保案件的调查、取证、审议、复议、应诉等工作,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准确、程序合法、处罚适度。

  (5)加强环保法制培训,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

  7.2 环境宣教

  7.2.1 目标

  认真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环境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通知》(环发〔2004〕112号)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领(1996--2010年)》,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形成人人动手、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7.2.2 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环保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科学知识。在各级党校开设环保课或专题讲座,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上一级举办的环保培训。

  (2)深入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教育,在市民中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

  (3)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建立全市反应快速的环境新闻网络,加大新闻报道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

  (4)协助开展岳阳环保世纪行活动。协助市人大每年开展一次环保世纪行活动,对全市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执法检查,对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及时进行查处,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5)抓好环保队伍素质教育。采取自学和办短训班等形式,组织环保人员认真学习环保业务知识,建立一支懂业务、会管理、高素质的环保队伍,满足日益发展的环保事业需要。

第八章 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

  8.1 目标与任务

  “十一五”期间,结合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开展环保合作与交流,多渠道筹措环境科技资金,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8.2 主要措施

  8.2.1 加强对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岳阳市环保产业协会,做好全市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和公平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

  8.2.2 大力发展环保咨询服务业,培育环保技术服务市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环保技术推广转让机制。通过环境法规、标准、技术政策、示范工程和重点技术的运用,引导环保产业正常、有序发展,促进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8.2.3 推进环保资质认可。建立和完善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环境监测仪器、机动车污染排放检测、环境工程设计的认证认可制度,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及环境技术认证制度。

  8.2.4 开展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大中型企业进入环保产业。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