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加快农村改水步伐,加快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综合防治水污染。加快实施区域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加快建设农村分片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立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制度,在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竣工验收时必须进行卫生学评价。建立农村水质卫生监测体系,完善监测网络,对集中供水工程要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检验和监测,对分散供水点要分区域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加大对学校、介水传染病和地方病流行地区、污染严重地区、灾后地区的水质卫生监测力度。
加快农村改厕步伐,把农村改厕与农村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外环境整治结合起来,统一规划,整体推进。按照各地实际,在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基础上,推广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粪便污水集中处理等技术,消灭露天粪缸。农村新建住房必须同步配套建造粪便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老住宅要加快户厕和生活污水处理改造。在地处交通要道和企业集中、流动人口集聚的村要建造卫生公厕。对已建成的卫生公厕要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减少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龙头,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各地要积极组织群众平整村路,构筑、疏通沟渠,清除住宅、庭院、道路的垃圾和“白色”污染,严格治理乱倒、乱堆生活垃圾等问题。加强垃圾房、果壳箱、垃圾中转站等村镇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清扫保洁制度。因地制宜,大力推行农村生活垃圾乡镇区域性集中处理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处理方式,做好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垃圾填埋场要按标准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推广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处理方式,防止垃圾处理二次污染。
四、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要通过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等形式,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要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通过“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育文明风尚,引导城乡居民改变不卫生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