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制度,采取提高补助标准和临时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保障范围。2008年新建和改扩建100所乡(镇)敬老院。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在22个县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引入政府补贴机制,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150万人和被征地农民应保尽保的目标。启动解决农村困难群体住房工程,2008年解决2400户农村残疾人的住房困难。集中治理100个地质灾害严重村,解决6万农民的住房安全问题。
(四)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万村书库等工程,加强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农村文化大院等民办文化的健康发展。继续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积极倡导农村体育健身运动,2008年全力完成82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和谐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争创“新农家”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六、坚持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较强的30个县(市、区),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尽快编制完成县域新农村总体规划。全面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劳动就业,连片展开、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基础条件中等的大多数县(市、区),要以建设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村容村貌治理为主要内容,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基础条件比较差的地方,要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帮助农民发展种养业和转移就业。2008年,全省普遍开展道路通达、信息网络、科技培训、供销服务和文明新风“五进村”活动。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治理“脏、乱、差”的力度,以市为单位.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建设。2006年确定的1098个试点村要进一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社会事业“五个一工程”。提高建设档次和水平,在经济发展、民主管理、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全面达到“三年发挥明显示范效应”的要求。每年从不同类型的试点村中,筛选一批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村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由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重点宣传推广。2007年展开的2000个重点推进村,要配套建设社会事业“五个一”工程,不断完善提高。2008年确定的2000个重点推进村。要抓紧搞好规划编制、发展产业和村容村貌治理。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支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村容村貌治理要着力推进街巷道路硬化,带动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净化,加快普及推广沼气。各级财政要对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发展“一村一品”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积极组织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制定具体的产业扶持及公益设施建设补助政策,组织发动煤矿及效益好的工业、商贸企业,按照“一企一村”、“一矿一村”的模式,开展结对帮建新农村活动。通过规划引导、项目带动、搭建平台、政策倾斜等措施.引导企业和私人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