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协调推进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以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为抓手,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提高组织化程度为着力点,以装备和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重点实施“四项计划”,建设“六大工程”,整体上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实施玉米丰产计划。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大、单产高、品质好、效益高,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增长点。从2008年起,抓好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43个重点县,通过建设玉米丰产示范方,推广优良品种、地膜和秸秆覆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关键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全省玉米平均亩产由3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总产增加到80亿公斤。
(二)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空间大。要以建设优质畜产品基地县为重点,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扶持畜禽良种繁育,加强饲草饲料基地、青贮窑、挤奶站、畜禽防疫等设施建设。从2008年起。每年建设8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全省畜禽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
(三)实施高效园艺建设计划。我省是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也是核桃、红枣等干果适生区,中南部水果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要以丰富“菜篮子”供应为目标,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园和蔬菜基地,提高单产和质量。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全省水果标准化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蔬菜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
(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按照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方阵建设为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着力打造玉米、肉类、奶业、果品、蔬菜、马铃薯、小杂粮、高粱、中药材九大产业链条。用3至5年的时间,全省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1亿元以上的100个。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上述重点目标,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思路和工业化的运作方式,着力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多元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抓好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高标准旱作农田、节水灌溉高产农田和盐碱化耕地治理的投入和建设力度,确保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投入,要重点支持土地开发、基本农田整理、灾毁复垦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市、县土地出让收人参照留省部分的比例,要有40%以上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抓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围绕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等三大区域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产业区、产业带和基地县,重点扶持建设33个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县。三是抓好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工程。在抓好“两区”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实的基础上,鼓励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新上一批扩建和技改项目,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新上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扩大对外开放新引进一批农业合作项目。2008年举办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洽谈会,拓宽引资渠道,引导骨干龙头企业通过引资逐步做大做强。四是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全面贯彻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2008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个。制定国家有关农业项目委托和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意见,支持农民兴办农业、水利、林业、农机、农村服务等专业合作社,力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一个大的突破。五是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工程。加强农科教协作,加大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力度。启动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万人行动,组织万名科技人员担任农业项目的首席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每年新发展科技示范户3万户,培训新型农民100万人,重点抓好20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部门设立农业科技推广奖,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级的重要条件。做好乡土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工作,建立培训服务基地,支持农民科技人才发明创造,充分发挥其学科技、用科技的带头和辐射作用。六是抓好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综合执法和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区域中心站,整合编制,配备人员,解决经费,确保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配备村级防疫员,建立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施“金农”工程,建设省级信息数据中心,推进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加快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在重点企业和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制度。依法开展对产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和检查,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人制度。加大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力度,增加产品认证数量,扩大产地认证面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顿农资企业和市场,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关。健全以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大力开展直接培训、广电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不同层次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