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200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莆田市200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莆政综〔2008〕4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切实加强我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减少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有关规定,现将市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制订的《莆田市200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八年三月十九日

莆田市2008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市国土资源局、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 2008年2月28日)

  莆田市地属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地段戴云山脉东延部分和长乐-诏安断裂带附近,地质环境脆弱,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已列入我市各级、各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任务。近几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坚持“以防治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防治原则,主要是不断地加强和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有效地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险情,及时采取防治避险措施,实施省政府制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一百千万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和《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200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闽国土资综〔2008〕1号)的精神,实施莆田市与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莆田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莆政综[2007]34号),结合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制定以下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现状
  莆田市由于地理、地质、气象等自然因素的组合和愈来愈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导致山地地质灾害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频发,地质灾害已成为本市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07年,我市受6月上旬高空槽与低层低涡变线和8月份“帕布”、“蝴蝶”、“圣帕”等台风或超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的袭击,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97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与崩塌为主,少数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仙游县象溪、游洋、龙华、社硎和城厢区常太、凤办、龙办、华亭等乡镇(街道办事处),直接经济损失约446万元,毁房559间,威胁525户2155人(1763间住宅)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几年来,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县(区)二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已全面成立,落实相关职责,建立并实施了年度防治方案、灾情速报、汛期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等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制度;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筹集资金,对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点采取“异地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有步骤地落实市、县(区)二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市、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在制定同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现险情,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进行安全转移,群众防治自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市共设立了46处自动雨量监测点,配合“群测群防”网络有效运行,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全市境内先后共发生地质灾害602起,至目前已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8个,投入资金212万元;进行灾点异地搬迁157处,投入资金957.5万元,受益人数6929人。目前除了已彻底治理(或搬迁)和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的地质灾害点外,全市尚有384处主要地质灾害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受威胁人口近15000人,受威胁财产近7000万元,并且每年都有新的地质灾害点发生,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地质灾害主要为山地地质灾害,较为集中分布在仙游县的书峰、象溪、大济、游洋、石苍、社硎、西苑,涵江区的庄边、大洋、萩芦,城厢区的常太、华亭、凤办西北部和龙办西北部山区等共计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大致以324国道为界,西北和东南分布差异明显,324国道西北侧,地形地貌主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地质灾害的分布密度占总数的96%略多。324国道东南侧,地形地貌以平原、台地为主,地质灾害分布极少(仅22处),占总数不足4%。地质灾害呈明显的西北多东南少的区域性特点。
  2、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强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启动源。5~9月份,受强降雨的影响,易诱发地质灾害并表现出显著的群发性特点。
  3、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高陡斜坡等。已存在的地质灾害点中滑坡293处,占灾害总数的63%、崩塌160处,占总数的34%、泥石流7处、已确定的不稳定斜坡7处,占总数的3%。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占灾害总数的97%,且以小型的土质滑坡、崩塌为主。大多数的滑坡与崩塌,均发育在浅层土质风化壳内,多分布于山区居民、学校、厂矿等房前屋后的高陡人工边坡上,这类房前屋后的潜在致灾体是由于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的切坡所引起的。由于致灾体距离房屋近,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往往造成人员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极大。
  综上所述,本市地质灾害具有如下的几个显著特征: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