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民夜校作用。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运用广播电视、“红星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科技直通车、科技书屋等形式,构建农民公共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扩大农民教育培训面。各级要加大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现代技术装备条件,强化服务功能。要继续巩固办好乡村农民夜校,落实夜校场地和经费,聘请县乡农业技术骨干讲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民夜校讲课,讲政治、讲政策,真正把农民夜校办成农民学文化、学政策、学技术的课堂,办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阵地。
10.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快农民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专业教师到企业、到农村实践制度,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培训中心的专业教师每年应有一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和农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践。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农民教育培训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设省级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库。由省农民教育培训综合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编写适合农民教育培训的公共教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课件。
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创新
11.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继续深化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基层技术推广培训条件。加速实施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全省培训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新增5000名,重点培养一批科技致富核心农户。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以基层技术服务队伍为纽带,以科技致富带头人、示范基地为核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委托培训。积极推行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切实抓好实训环节教育,着力培养农民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学员在省内企业上岗实习培训的,企业要与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组织好相关专业学员的技能实训。农民教育培训要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参与国际劳务竞争,促进劳务输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工学交替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农民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要切实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依法规范招生行为和程序,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