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广泛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市博物馆,完成市图书馆内部设备安装,完成大剧院土建工程。推进市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五大工程,建成一批乡镇、村及社区文化活动室(站)、农家书屋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级、社区级和乡镇级服务点。在城市街道、社区、广场、公园以及乡镇、村,适当规划建设一批宣传栏、阅报栏;在城市街道、社区、广场,适当规划建设一批小舞台和一批社区小剧场。建设城市历史典故与文化标识工程。
2、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围绕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效能建设、政治生态建设、工业强市、改革攻坚、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试验、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继续组织开展每月一个主题的大家谈活动,析事明理、释疑解惑,打造新闻品牌栏目。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抓好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精品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强市步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组织创作生产一批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组织开展市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表彰、市太白文艺奖评选表彰活动。
3、重视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继续组织开展十七大精神下基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展览等三个百场活动;在高水平、高质量办好中国李白诗歌节和“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等载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充分发挥市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的作用;推进皖江在线二期工程、市网络电台、市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建设;创办手机报。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建设文化强市增添内在动力
1、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以深化李白文化研究为重点,推动李白研究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进对谢朓、李之仪、郭祥正、萧云从等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在进一步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办好2008中国李白诗歌节。
2、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城市文化资源、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公布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整理并建立马鞍山市地方出版物文献资料库。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我市在海内外的影响。组织市新闻文化艺术代表团出访国际友好城市;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书法绘画作品对外交流。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软实力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内在动力。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按照中央和省、市委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启动马鞍山市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并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城市竞争力。研究制订《马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好徽商大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抓好文化产业招商活动成果的落实。建设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市广电中心、烟墩山文化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三、实施步骤
“文化发展年”总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1月上旬到3月下旬)。主要任务是,抓好组织发动,加强学习宣传,广泛收集全市各单位意见,研究讨论,整理形成《关于2008年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工作方案》、《马鞍山市“文化发展年”工作任务分解表》。
第二阶段:动员部署阶段(4月上旬至4月中旬)。主要任务是,召开市“文化发展年”动员会议,部署各项工作任务,成立相应领导工作机构。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全市工作安排,研究制定各自“文化发展年”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