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泸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通知
(泸市府办函〔2008〕6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泸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预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十六日

  泸州市2008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为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制订本预案。
  一、2008年全市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一)致灾因素分析。通过对多年来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我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致灾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等;人为因素包括采矿、削坡、加载、振动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除受制于自然因素外,与人为因素也密切相关,往往是人为因素与地质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1)地形地貌。泸州市地形地貌包括山地、丘陵等类型。山地区分布于长江以南古蔺县、叙永县南部和合江、纳溪部分地区,地面切割破碎,地形陡峭,多发育滑坡、崩塌灾害;丘陵区主要分布在纳溪区、合江县一线以北的地区,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切割深度一般在20-50米之间,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崩塌为主。
  (2)地层岩性。泸州市境内出露最老地层为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河漫滩,其中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松散堆积物等。碳酸盐岩类地层主要分布在叙永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溶隙、溶洞、落水洞、地下暗河等岩溶比较发育。由这类岩层组成的边坡一般比较高陡,崩塌较为发育,滑坡、泥石流少见。碎屑岩类地层广布全市。砂岩分布区以崩塌发育为主。泥页岩分布区则滑坡、泥石流多见。
  (3)地质构造。全市地质构造总的特点是:长江以南的中、低山区,地壳活动以缓慢抬升为主,构造复杂,断层发育,地层破碎;长江以北的丘陵地区地壳相对平稳,断裂不发育,地层破碎性相对较低。
  (4)其他。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植被分布、地震等。这些因素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有诱发或加速地质灾害发生的作用。
  2.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采矿、削坡、爆破、加载等。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较多,不同的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种类也不相同,如石灰石矿、页岩矿露天开采引发滑坡、崩塌灾害,硐室采煤、硫等主要引发地面塌陷、地下水疏干灾害,同时矿山的尾矿和弃渣顺沟乱堆乱放引发泥石流灾害。削坡包括公路、铁路建设削坡、修房削坡、水利工程建设削坡等,削坡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灾害,不合理的削坡导致自然斜坡抗滑力降低,同时一些削坡过程中的放炮振动使坡体结构发生变化,岩体结构更加疏松,从而引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修房、工程建设的加载作用对一些原本处于临界滑动状态的坡体下滑力增大,导致斜坡失稳下滑。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