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企业所有制调整实现重大突破。截止“十五”期末,已基本完成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任务,累计实现兼并企业301户,破产企业172户,改制企业1306户,盘活存量资产300多亿元,30余万职工实现转移安置,一大批企业的办社会职能实现分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43.4%下降至目前的23.9%,民营工业比重则上升为67.8%。
4. 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集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自2001年8月启动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工程以来,累计启动160户规模以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盘活了工业存量资产320多亿元,投入搬迁改造资金108.5亿元,完成新厂竣工投产101户,老厂区土地处置96户,处置土地面积6500余亩。通过搬迁改造,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递进分工,提升了城市形象,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出活力。按照工业集中集群发展的理念,强化了规划编制和载体建设,制定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将全市116个工业园区归并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明确了各工业集中发展区的空间布局、规模和产业定位,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56.2%。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家具、鞋革等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5. 工业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特别是瞄准世界500强、国内行业100强以及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大力实施招大引强。2005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4.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7%,实际利用内资207.37亿元,同比增长94.2%,共引进工业项目1450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30个,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13个。
6. 工业发展软硬环境明显改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着力改革行政审批事项,营造了“亲商、扶商、安商”的良好创业发展环境。强力推进了一批电网急建项目,极大地改善了能源“瓶颈”制约。开通了铁路货运集装箱五定班列4条、行包专列3条、整车货运班列5条,一批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地产商相继落户成都,极大地改善了物流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业总量仍然偏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带动性不强;三是重大产业化项目和重大工业招商项目总体上仍然偏少;四是工业载体建设相对滞后,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大企业大集团和名牌产品不多,扩散效应和带动效应不强;六是企业家队伍总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七是工业发展仍然受到能源、资金、土地、环境等要素的“瓶颈”制约。
二、“十一五”时期成都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突出抓好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营造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空间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把成都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以工业新跨越带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到2010年(以下同),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食品(含烟草)、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鞋业、家具等重点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8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