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基础设施用地指标(试行)》的通知

  三类:一类工程外,水闸闸门总宽小于5 m的水闸工程。
  7.2.2 水闸工程用地指标见表7.2.2。

  水闸工程用地指标表  表7.2.2

项目节制闸规模(m)
≥2410~246~105 ~ 6<5</TD>
布置总厂(m)一类120~140110~130100~110100~11085
二、三类100~12080~10070~8070~80 
两岸控制宽度(m)一类40302015 
二类30201510 

  注:①水闸工程用地主要由工程布置总长和建筑规划控制宽度来控制。工程布置总长即水闸内外河防冲槽之间距离(含进出水池、闸室、消力池、海漫护坦、防冲槽等),规划控制宽度指规划河口线以外工程及管理设施用地范围。
  ②该表不适用于对船闸工程的用地控制。
  ③两岸控制宽度包括了河道两岸10米防汛通道与绿化。
  ④闸门孔径小于5米的水闸工程的管理区不再单独占用河道两岸10米防汛通道与绿化以外的土地。
  ⑤该表适用于一般条件,如遇特殊的地质条件、特殊功能、特殊地段则需另行研究确定。
  ⑥如工程单岸布置管理用地,则控制宽度为表中宽度两倍,另一岸保留10m防汛通道及绿化。

  7.3 水利泵站工程
  7.3.1 本市水利泵站工程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沿黄浦江、长江、杭州湾一线河口上的泵站工程;
  二类:一类工程外,泵站流量大于等于5 m3/s的泵站工程;
  三类:一类工程外,泵站流量小于5 m3/s的泵站工程。
  7.3.2 水利泵站工程用地指标见表7.3.2。
  泵站工程用地指标表  表7.3.2

项目泵站规模(m3/s)
>4040~3030~1515~1010~55~2.5<2.5</TD>
布置总长(m)80~12070~8070~8070~8070~807055
两岸各控制宽度(m)一类3020202020  
二类3020151515  
三类     1510

  注:①水利泵站工程用地主要由工程布置总长和建筑规划控制宽度来控制。工程布置总长即泵站内河进水池到外河防冲槽(均含导流设施河段)的距离;规划控制宽度指规划河口线以外工程及管理设施用地范围。
  ②两岸控制宽度包括了河道两岸10米防汛通道与绿化。
  ③流量小于2.5m3/s的泵站工程不再单独占用河道蓝线以外的土地 。
  ④该表适用于一般条件,如遇特殊的地质条件、特殊功能、特殊地段则需另行研究确定。⑤如工程单岸布置管理用地,则控制宽度为表中宽度两倍,另一岸保留10 m防汛通道及绿化。

第八章 道路交通工程

  8.1 总则
  8.1.1 本指标适用于上海市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模一般不应大于本指标给出的限值。
  8.1.2 本指标中的部分工程用地采用区间用地指标形式。选用本指标时,原则上市区以指标下限值控制用地规模,郊区可采用中值控制用地规模,不宜突破上限。
  8.1.3 本指标所列出的用地指标范围是指单项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用地指标。工程建设应尽可能统筹安排,集约布置,减少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8.1.4 道路交通工程的平面布置应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8.1.5 道路交通工程分为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城市公共交通工程和公路交通工程三大类。
  8.1.6 统筹规划各类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布局,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方案实施。

  8.2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包括城市道路、交叉口、管理设施、城市广场、公共停车场、公共加油站和互通式立交等7类。
  8.2.1 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用地宽度指标见表8.2.1。

  城市道路用地宽度指标表  表8.2.1

快速路(m)主干路(m)次干路(m)支 路(m)
40~8045~6030~5015~30

  注:①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用地宽度不包括根据环境影响报告批复所需要增加的用地宽度。
  ②跨海越江通道、地下道路、超大桥梁等需根据运营安全、养护管理需要专题研究用地指标。
  ③在城市风貌区、居住区、商业区等区域的次干路和支路红线宽度下限可根据规划道路红线宽度及现场实施条件适当缩减。
  ④上述用地宽度不包括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用地宽度。

  8.2.2 平面交叉口
  1. 依据上海市《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DGJ08-96-2001的规定,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需展宽,宽度增加值和展宽长度见表8.2.2。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展宽长度表  表8.2.2
相交道路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
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
主-主交叉口10~1580~12030~50
主-次交叉口5~105~1070~10050~7020~4020~40
主-支交叉口3~53~550~7030~4015~3015~30
次-次交叉口5~10  50~70  15~30 
次-支交叉口3~53~540~6030~4015~3015~30
支-支交叉口  3~5  20~40  15~30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