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我市是组织实施清洁生产试点工作较早的城市,按照上级部署,2001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济南市实施清洁生产意见的通知》(济政办字〔2001〕233号),2001年至2002年组织开展了两批共12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试点工作。200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有关规定,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在电力、煤炭、建材、化工、轻工、石化、冶金、机械、有色金属、医药、餐饮等行业的51家单位开展清洁生产试点工作。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和多层次、多形式的清洁生产培训,提高全社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各企业成立领导机构,配备得力人员,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经过3年的努力,51家清洁生产试点单位全部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济钢等4家企业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七、大力开展宣传培训,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得到了较大提高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活动。把学习宣传作为贯彻落实《节能法》的第一个环节,大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节能专家宣讲节能法,累计印发法律单行本5000多册;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成果和经验;引导各用能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二是举办节能宣传周活动。自1991年开始每年组织节能宣传周活动,重点宣传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先进典型,公开曝光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行为。三是加强培训。重点加强了对100家企业的能源审计培训、能源管理岗位和重点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四是组织节能展览。2006年6月,在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和节能产品技术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我市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约8万人次到场参观,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07年4月份我市承办了全国太阳能热利用大会暨展览会,国内外177家知名太阳能企业和研究机构参展,对宣传和带动我市太阳能产业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了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节能降耗的重大意义,提高了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
  八、初步建立企业、行业、区域各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在工业方面。通过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济南钢铁集团、济南复强动力公司等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济钢集团实施干法熄焦、蒸汽燃气联合发电、“四闭路”、“四全一喷”等工艺,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九五”以来,年产钢增长5倍多,耗新水仅增长8.8%,吨钢能耗达到670千克标准煤,与1995年相比下降4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0年累计节约标准煤1800多万吨。济南复强动力公司是全国首家废旧发动机再制造企业,在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和多名院士指导下,进行的退役发动机再制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价值利用系数由3-5%提高到80%以上,与新品相比,能源节约50%,劳动力节约34%,原材料节约85%,成本仅为新机的40%,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效果显著。
  在农业方面。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把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呈现出认识不断统一、投入不断加大、规模不断扩大、运行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选开发了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青贮、保护性耕作、秸秆饲料、秸秆肥料、秸秆气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建材等8项秸秆利用技术,也是我市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载体。其中,玉米联合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机械化青贮两种方式是目前解决秸秆综合利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2006年完成小麦联合收获面积286万亩,玉米联合收获面积35万亩,秸秆粉碎还田面积360万亩,小麦免耕播种面积4.5万亩,沼气转化秸秆15万吨,秸秆企业生产秸秆饲料、秸秆肥料近30万吨,年累计转化农作物秸秆近300万吨。截止目前,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近5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57处,秸秆气化示范村10个,年产沼气4450万立方米。涌现了历城区艾家村、长清区罗屯村、槐荫区明里村等100多个生态家园富民典型,长清区华欣集团奶牛场、章丘市阎家村生猪养殖场等70余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典型,历城区沙三村、平阴县孝直村、章丘市侯家村等10个秸秆气化建设典型,探索出了“一池三改”、“养猪--沼气--种果(菜)”、“四位一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能源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在园区层面。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济南经济开发区的秸秆饲料养牛--牛粪、废液--沼气--发电;明水开发区的发动机再制造等一批具有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和拥有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体系的产业园区正在初步形成。在区域层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全市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十五”期间,环卫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对原有垃圾收集设施进行改造,更新增设垃圾站4座,垃圾密封箱144个。在城区全面推行垃圾袋装化,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活垃圾运输密闭率得到较大提高。同时,济南市无害化处理厂进行了改扩建工程建设,垃圾处理规模达到2000吨燉日,其中卫生填埋1800吨燉日,焚烧发电200吨燉日。
  以市再生资源总公司为主体,基本形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2005年,该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不含造纸原料、废橡胶等的收购和销售),同时带动市郊农民弃农从商,收旧利废,从事废旧物资收购经营,全市现有固定的废旧物资经营网点1000余个,从业人员达到7000多人。
  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取得一定成效。光大水务(济南)有限公司一厂、二厂实现企业化运作,实际污水处理量可增加到36万吨燉日;济阳、章丘、长清污水处理厂开始试运行,全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55.5万吨燉日。全市建成小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项目75个,处理能力达8.5万吨燉日。
  以重要资源为纽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煤矿--煤矸石--电力--水泥建材产业链、电厂--粉煤灰、脱硫石膏--建材、水泥产业链、冶炼废渣--矿渣微粉--建材产品产业链、农业秸秆--糠醛--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产业链等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全市的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冶炼废渣等已经实现当年利用率100%,同时消化了周边城市部分工业废渣。济南钢铁集团在烧结工艺中综合利用了裕兴化工厂的铬渣,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亮点。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