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产(商)品整体水平质量有所提高。全地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到83.9%,较2005同期提高了2.9个百分点;市场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到78.5%,较2005年同期提高了9.5个百分点。
二是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或规范要求,地区大中型工程项目竣工后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是电力、旅游、交通等窗口服务行业,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积极开展诚信建设,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旅游、文物部门率先在地区旅游行业推行ISO9001服务质量体系认证,重点旅游景区加快了品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四是名牌战略有新突破。地、县两级政府积极推进名牌战略,着力营造质量兴吐的亮点,质监部门围绕地区品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了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争创名牌产品、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提高、二争创”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企业争创,2006年有三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得新疆名牌称号,有1家企业获得自治区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荣誉。
五是抓企业技术基础建设,夯实质量兴吐基础。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能,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中心,狠抓企业基础性工作,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建立完善企业各类信息数据库、消灭“无标”生产、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监管企业规范生产、帮助企业走品牌之路,积极发挥服务与监督的作用。2006年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在用计量器具检定率达到95%以上;各县(市)企业已基本消灭“无标”生产;组织5家企业积极开展节能降耗;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2个(民族型)QC小组(质量管理)获得自治区第二十七次QC小组成果第一名和第二名;有7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11家生产企业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基础性技术工作得到巩固和加强,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六是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农业、质监等部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以5000亩精品葡萄园示范区为中心,建立县、乡、村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规范基地21个,制定起草《哈密瓜、棉花复合种植栽培技术规程》、《设施农业番茄早春栽培技术规程》等17项自治区地方标准、23项农业地方标准。大力发展农业优势支柱产业,培育和推广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基地达60万亩。
七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优化经济环境。经贸、质监、工商、税务、药检、卫生、公安等部门围绕“打假制劣,扶优扶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总体要求,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67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产品货值4094万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投资、生产、经营环境,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