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技术标准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落后。标准立项中计划经济的色彩较浓,标准立项的需求主要来自政府和标准化技术机构而不是市场和企业,标准制订主体不能完全反映市场需求,制订的标准不能完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标准制订周期长,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不协调;技术标准水平不高,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复或互相矛盾;标准修订不及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很少,服务业、卫生、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标准也比较欠缺;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与产品技术标准脱节;标准化支撑服务平台不完善,现有标准信息资源和检测手段未能全面覆盖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3)企业参与制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能力不强,参加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全市目前仅有广东雅士利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华业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极少数企业参与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制修订;2006年以前,全国有283个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我市没有一家企业承担其秘书处的工作。
(4)专利技术标准化程度低。我市产业、行业在制订技术标准过程中,与专利技术结合程度低,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数量更少。同时,对专利技术标准化后续的专利实施许可、专利使用费用支付等问题缺乏规范管理。
(5)标准化人才严重短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企业缺口1.5万专业标准化工作人员,而现有标准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与直接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6)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十五”期间没有落实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渠道,工作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我市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名城两基地”的目标,充分发挥技术标准联结技术创新与市场,联系产业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科技成果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使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更多地体现潮州的技术特点和优势,提升潮州在新一轮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推进原则
1.突出重点。围绕陶瓷、服装、不锈钢制品、食品、家用电器、皮塑料制鞋、印刷包装等七大产业集群和茶叶、潮州柑等特色农业、服务业,重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工作,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