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调查以1:1000比例尺图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调查,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的方法要因地制宜,可分别采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市)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建设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显示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遥感影像、权属调查以及土地动态变化等数据,数据量庞大,数据库记录繁多,应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优化数据结构,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州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自治州、县(市)两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信息发布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的一体化。
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和规范,采用国土资源部提供的基础调查图件,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和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州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互联互通的自治区、自治州、县(市)三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地籍调查,严格按照《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及《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等确定的有关技术路线和要求,开展调查工作,并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三)工作步骤与要求
1、准备工作
按照自治州土地调查办公室的年度工作计划,由县(市)级国土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附调查工作技术实施方案,报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同意后报自治州土地调查办公室批准后方可实施。
2、资料收集
(1)图件资料
主要收集辖区内平面和高程控制资料、图幅控制面积结合图表、权属界线图、原详查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历年土地变更调查图、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比例尺相一致的最新地形图和兵地确权资料,以及乡级行政界线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资料、建设用地审批与勘测定界有关图件等。
(2)数据资料
主要收集土地详查时的地类图斑面积量算表、汇总表、历年土地变更图斑面积量算表、汇总表和已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城镇地籍数据库数据资料和人口普查、土壤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及当地其他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资料。
(3)文字资料
主要收集土地详查时的有关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报告,勘测定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调整、土地登记等文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