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部署,先行试验关系全局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政策措施,为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经验。调整滨海新区卫生资源布局,建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机制。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鼓励引导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开展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试点。
7.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利用债券、股票等多种方式筹集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逐步探索建立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建设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整合、开发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示范区。坚持“两手抓、两加强”,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8.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在滨海新区中心区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稳妥推进居(村)委会改革,完善居(村)委会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居(村)民代表会议、听证会、议事会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扶持和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完善人民调解、社区矛盾排查调处等机制。建立与政务服务中心相对接的、统一的社区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网络,深化基层治安、消防管理等体制改革。进行人口宏观调控改革试验。
(九)改革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基本思路:实施《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型新城区为目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把滨海新区建成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
重点改革内容:
1.建立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机制。以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为依据,划定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健全环评和环境准入机制,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节能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环境保护参与决策机制。
2.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健全有关法规标准体系,发挥法律手段和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资源节约和环境管理的作用。培育专业化的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体系。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探索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运用市场手段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海河流域和渤海湾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3.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大港石化、北疆电厂循环经济项目、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若干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循环经济评估体系。试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健全固体废物管理和交换机制。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绿色采购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