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加强对各类资源的规划、管理、利用和保护,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工作。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重点做好铁、锰、金、煤、镍、铅锌、油页岩等资源的详勘工作。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权、矿产采矿权等市场体系建设,增强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口和计划生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做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地、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基层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解除农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搞好生殖保健和优质服务,治理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偏高的问题,逐步使新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合理,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步伐,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十一五”末,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85%以上,主要农作物、畜禽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推广测土施肥,中低产田改造率达到30%以上。发挥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提升产品科技水平。
教育事业。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中小学布局实施调整。加快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危房建设步伐,建设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10年,完成18万平方米校舍危房面积改造,新增校舍面积58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全区“两基”巩固工作达到“双高”标准,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 85%。适龄幼儿的50%普及学前三年教育,50%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中小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教育为重点,努力做好人才培育工作。
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加强地、县、乡三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功能。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疫情的能力。到2010年,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完成危房改造并配备基本设备,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城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到95%。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文化体育。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实现县县有“两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级文化站(室)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向基层延伸。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加快发射台、转播台的设备更新改造,推动“村村通工程”向自然村延伸,争取建设地区电视台。到2010年全区广播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和健康水平,争取建设地区体育场。协助省上办好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为主的体育赛事活动。
社会保障。按照低标准、广覆盖、多层次、多样性的原则,大力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推行生育保障。有条件的川水地区逐步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建立完善五保供养、特困户定期救济、大病医疗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制度,逐步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