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水利设施。着力抓紧一批解决城乡饮水水源和农业用水蓄水骨干工程项目争取和建设工作,建成文祖口、夕昌、下杨家等水库重点工程;继续争取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建设、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老化失修水利和节水改造工程。重点配合省上实施好“引大济湟”一期工程,抓好公伯峡、李家峡两大水库灌区的立项建设工作,及早做好积石峡水库灌区的前期工作。“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全区农村饮水,做到水源有保障、水质符合饮用标准。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完成湟水河主要河段治理。

  交通。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全区地、县、乡(镇)、行政村形成道路网。实现县际间通二级以上油路,县乡道通四级以上油路和完成县乡老化道路改造,乡村公路基本达到路面黑色化或硬化。打通民和经乐都至互助的北山大通道、民和经乐都、平安到湟中的南山大通道,化隆至循化便捷大通道和沿黄公路大通道,有效解决乡镇公路“断头路”突出的问题。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到2010年实现全区行政村通班车,重点乡镇有汽车站,一般乡镇或较大的行政村建简易汽车站和停靠点。

  信息。提高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水平,提高网络覆盖面。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建成地县两级政务网络体系,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信息服务的新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农村电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基本目标。

  政权建设。努力改善地、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等部门的办公条件。解决县级公安局、基层法庭的办公用房,努力提高政法系统的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

  四、加强城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城镇体系构架,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建设城镇群落,实现区域间的产业接替和经济互补。“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30%。

  县城发展。通过地县共建把平安县城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适宜,生态环境优美,整洁安宁,具有较强的吸纳和辐射能力的卫星城和行政中心,为全区城镇建设起带动示范作用;乐都县城按照建设青海东部次中心城市的总体要求,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民和县城要树立青海东大门的新形象,集中精力建设东垣新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商业发达、具有承接东部经济、文化、科技辐射能力的新城;互助县城建设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卫星城;化隆县的巴燕镇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集中紧凑发展,将产业和发展重点向沿黄河的群科周围转移,规划建设群科新区,使其成为全县的商贸、经济中心和沿黄旅游明珠城镇;循化县要按照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原则,建成黄河上游独具魅力、个性明显的山水园林城镇。

  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休闲景点和“三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安全、方便、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强县城的供排水管网改造,基本实现县城污水集中排放。六县全部建成集中供热系统和垃圾卫生填埋、清运系统。全面实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开展创卫生城镇、创环境城镇等活动,提高城镇综合服务环境水平。小集镇建设以道路、供排水、市场和其它服务设施为重点,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一五”期间,人工造林378万亩,封山育林204万亩。重点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公益林工程、统筹抓好通道绿化、城镇绿化、四旁植树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湟水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水源涵养。到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8.3%。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