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各县人民政府,行署各部门:
根据《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青办发[2006]45)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海东是全省的农业大区,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构建和谐海东,实现富民强区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农村重点文化建设工程成效明显,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工作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和机制不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为农村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等等。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我区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过时文化,抵制低级腐朽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经过五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地、县、乡(镇)、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得到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农民自办文化日益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得到有效开发。农村文化更加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